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
在中间的成语(共387个)

  • 而动

    xiàng shí ér dòng

    成语解释:相时:看准时机。
    观察对自己有利的时机而行动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隐公十一年》:“许无刑而伐之,服而舍之,度德而处之,量力而行之,相时而动,无累后人,可谓知礼矣。”

  • 无刻

    wú shí wú kè

    成语解释:时、刻:时间;时候。
    没有一时一刻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:“自是行忘止,食忘餐,却像掉了一件东西的,无时无刻不在心上。”

  • 暴月

    huāng shí bào yuè

    成语解释:荒:五谷不收;暴:凶。
    指荒年或青黄不接的时候。

    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》:“荒时暴月,向亲友乞哀告怜,借得几斗几升,敷衍三日五日,债务丛集,如牛负重。”

  • 之须

    bù shí zhī xū

    成语解释:不时之需。指随时的、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后赤壁赋》:“我有斗酒,藏之久矣,以待子不时之须。”

  • 刻刻

    shí shí kè kè

    成语解释:每时每刻或每一个时刻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李百川《绿野仙踪》第47回:“因此他两个日夜趋奉,时时刻刻赶着凑趣不迭,都想着要从山西发发财。”

  • 赫赫

    hè hè shí míng

    成语解释:赫赫:显耀盛大的样子;名:名声。
    非常显赫的名声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戴叔伦《暮春感怀》诗:“悠悠往事杯中物,赫赫时名扇外尘。”

  • shí yǐn shí xiàn

    成语解释:隐:隐没。
    见:同“现”;出现。
    有时隐没,有时出现。远处事物忽明忽暗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邵博《闻见后录》第25卷:“其间林木荟蔚,云烟掩映,高楼曲榭,时隐时见,使画工极思不可图。”

  • 随地

    suí shí suí dì

    成语解释:①谓依照当时当地情形;在不同的时间、地点。②任何时间、地点;时时处处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周中孚《郑堂札记》卷一:“游山诗有时地之异宜,随时随地,设色布景,否者皆陈言也。”

  • 每刻

    měi shí měi kè

    成语解释:每分钟,每一时刻。

    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给蒋介石的两个电报》:“现在日本侵略者尚未实行投降,而且每时每刻都在杀中国人。”

  • 一刻

    yī shí yī kè

    成语解释:指非常短暂的时间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22卷:“可怜今日我无钱,一时一刻如长年。”

  • 乘势

    chéng shí chéng shì

    成语解释:旧指人应趁着机会、时势,做一番事业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公孙丑上》:“虽有智能,不如乘势,虽有镃基,不如待时。

  • 半刻

    yī shí bàn kè

    成语解释:指很短的时间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范居中《金殿喜重重・货郎儿》:“才离了一时半刻,恰便似三暑十霜。”

  • 达务

    shí shí dá wù

    成语解释:认清时势,通达事务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99回:“他不多几年,已巴到极顶的分儿,也只为识时达务,能够上和下睦罢了。”

  • 通变

    shí shí tōng biàn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识时达变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69回:“尔祖子文,为楚名臣,识时通变。”

  • 得缩头且缩头

    dé suō tóu shí qiě suō tóu

    成语解释:指在必要时采取低姿态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释惟白《续传灯录》第八卷:“僧问:‘如何是祖师西来意?’师曰:‘入市乌龟。’曰:‘意旨如何?’师曰:‘得缩头时且缩头。’”
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