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在中间的成语(共251个)
恩德如山
成语解释:比喻恩德极为深生。
成语出处:明・周楫《西湖二集・寿禅师两生符宿愿》:“老夫垂死之命恩人救援,恩德如山,无可图报。”
以德服人
成语解释:以良好的德行使百姓归顺、服从统治者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公孙丑上》:“以德服人者,中心悦而诚服也。”
见德思齐
成语解释:见“见贤思齐”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里仁》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
腥德发闻
成语解释:腥德:秽恶的行径。
丑恶的行径为人所知晓。成语出处:汉・徐干《中论・虚道》:“是以辜罪昭著,腥德发闻,百姓伤心,鬼神怨痛。”
明德惟馨
成语解释:明德:美德;惟:是;馨:散发的香气。
真正能够发出香气的是美德。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君陈》:“至治馨香,感于神明。黍稷非馨,明德惟馨。”
材轻德薄
成语解释:指才德疏浅。有时用为谦词。
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论臧否所部守臣状》:“熹委是材轻德薄,不足取信,岂复更敢臧否人物。”
导德齐礼
成语解释:指用道德诱导,用礼教整顿,让百姓归服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为政》:“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
地丑德齐
成语解释:丑:同类。
地相等,德相同。比喻彼此条件一样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公孙丑下》:“今天下地丑德齐,莫能相尚。”
昭德塞违
成语解释:彰明美德,杜绝错误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恒公二年》:“君人者将昭德塞违,以临照百官。”孔颖达疏:“昭德,谓昭明善德,使德益彰闻也;塞违,谓闭塞违邪,使违命止息也。”
较德焯勤
成语解释:显着的德行和功劳。
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刘统军碑》:“自我公薨至葬,凡所以较德焯勤者,莫不粗完。”
谇帚德锄
成语解释:汉贾谊《治安策》:“商君遗礼义,弃仁恩,并心于进取,行之二岁,秦俗日败。
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,家贫子壮则出赘。借父耰锄,虑有德色;母取箕帚,立而谇语。”后以“谇帚德锄”形容风俗败坏,不仁爱。成语出处:汉・贾谊《治安策》:“商君遗礼义,弃仁恩,并心于进取,行之二岁,秦俗日败。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,家贫子壮则出赘。借父耰锄,虑有德色;母取箕帚,立而谇语。”
无德而称
成语解释:①无何恩德可以称道。②谓德高不可言状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季氏》:“齐景公有马千驷,死之日,民无德而称焉。”
至德要道
成语解释:至:极,最。
最美好的品德和最精要的道理。成语出处:《孝经・开宗明义》:“先王有至德要道,以顺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无怨。”
耆德硕老
成语解释:盛德高年的人。
成语出处:唐・李翱《卓异记・三拜左仆射》:“其后以南省事疏,乃带平章之号,然非耆德硕老有嘉名者,莫得居之焉。”
道高德重
成语解释:道德高尚,很有威信。
成语出处:艾芜《回家》:“水元伯伯打发人来叫丁永森到他家去坐,丁永森知道定是讲这件不愉快的事情的,但因为水元伯伯是这村里道高德重的人,没法子违反他的命令,就只好硬着头皮去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