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在中间的成语(共568个)
- 人莫知其子之恶- 成语解释:莫:不;恶:恶劣。 
 溺爱的人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。- 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大学》:故谚有之云:人莫知其子之恶,莫知其苗之硕。 
- 妻离子散- 成语解释:妻子离异;子女流散。表示一家人被迫离散。 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梁惠王上》:“彼夺其民时,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。父母冻饿,兄弟妻子离散。” 
- 贼子乱臣- 成语解释:见“贼臣乱子”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魏徵寿《隋书・许善心传》:“国恶虽讳,君举必书,故贼子乱臣,天下大惧,元龟明镜,昭然可察。” 
- 半子之谊- 成语解释:半子:女婿。 
 半个儿子的情分。- 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・回纥传》:“昔为兄弟,今为子婿,半子也。” 
- 纨绔子弟- 成语解释:旧指官僚、地主等有钱有势人家成天吃喝玩乐、不务正业的子弟。纨:细绢;纨绔:细绢做的裤子。 - 成语出处:元《宋史・鲁宗道传》:“馆阁育天下英才,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耶?” 
- 五子登科- 成语解释:用作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。 - 成语出处:元《宋史・窦仪传》记载: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、俨、侃、偁、僖相继及第,故称“五子登科”。 
- 墨子泣丝- 成语解释:比喻人变好变坏,环境的影响关系很大。 - 成语出处:《淮南子・说林训》:“墨子见练丝而泣之,为其可以黄可以黑。” 
- 母以子贵- 成语解释:母亲因儿子的显贵而显贵。 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公羊高《公羊传・隐公元年》:“桓何以贵?母贵也。母贵则子何以贵?子以母贵,母以子贵。” 
- 易子而食- 成语解释:子:指儿女。 
 原指春秋时宋国被围,城内粮尽,百姓交换子女以当食物。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。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公羊高《公羊传・宣公十五年》:“易子而食之,析骸而炊之。” 
- 公子王孙- 成语解释:指王公贵族子弟。 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楚策四》:“不知夫公子王孙,左挟弹,右摄丸,将加己乎十仞之上,以其类为招。” 
- 天子无戏言- 成语解释:指帝王说话算数。 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卫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重言》:“天子无戏言。天子言,则史书之,工诵之,士称之。” 
- 梨园子弟- 成语解释:见“梨园弟子”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十回:“通省梨园子弟各班愿与者,书名画知,届时齐集湖亭,各演杂剧。” 
- 误人子弟- 成语解释:指误导别人的孩子,亦用来讥讽不称职的老师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19回:“先生犯了这样小错,就要打手心,那终日旷功误人子弟的,岂不都要打杀么?” 
- 乌衣子弟- 成语解释:指出身贵族的年轻人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孔尚任《桃花扇・拒媒》:“水阁含春,便有那乌衣子弟伴红裙。” 
- 桂子兰孙- 成语解释:对人子孙的美称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汤显祖《紫箫记・就婚》:“作夫妻天长地远,还愿取桂子兰孙满玉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