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在中间的成语(共110个)
- 老成持重- 成语解释:老成:老练成熟;持重:稳重;不轻浮。 
 原指年老有德;后形容人阅历多;稳重有经验;态度沉稳;不轻举妄动。- 成语出处:元《宋史・种师中传》:“师中老成持重,为时名将,诸军自是气夺。” 
- 保泰持盈- 成语解释:指保持安定兴盛的局面。 - 成语出处:《明史・孝宗纪赞》:“孝宗儿能恭俭有制,勤政爱民,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,用使朝序清宁,民物康阜。” 
- 旷日持久- 成语解释:旷:荒废;耽搁;持:持续;拖延。 
 耽搁时日;长期拖延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赵策四》:“今得强赵之兵,以杜燕将,旷日持久数岁,令士大夫余子之力,尽于沟垒。” 
- 各持己见- 成语解释:持:坚持;保持;见:意见、见解。 
 各人都持自己的见解。- 成语出处:清・黄钧宰《金壶浪墨・堪舆》:“甚至徒毁其师,子讥其父,各持己见,彼此相非。” 
- 鹬蚌相持,渔人得利- 成语解释:比喻双方相持不下,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。 - 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・燕策二》记载:蚌张开壳晒太阳,鹬去啄它,嘴被蚌壳夹住,两方面都不相让。渔翁来了,把两个都捉住了。 
- 如持左券- 成语解释:《史记·田敬仲完世家》:“秦韩之王劫于韩冯、张仪而东兵以徇服魏,公常执左券以责于秦韩,此其善于公而恶张子多资矣。 
 ”后以“如持左券”比喻很有把握。左券:古代契约分左右两片,双方各持其一,左片叫左券,由债权人收藏,作为凭据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田敬仲完世家》:“秦韩之王劫于韩冯、张仪而东兵以徇服魏,公常执左券以责于秦韩,此其善于公而恶张子多资矣。” 
- 鹬蚌相持,渔翁得利- 成语解释:比喻双方争执不下,两败俱伤,让第三者占了便宜。 - 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・燕策二》记载:蚌张开壳晒太阳,鹬去啄它,嘴被蚌壳夹住,两方面都不相让。渔翁来了,把两个都捉住了。 
- 振裘持领- 成语解释:喻抓住事物的关键。 - 成语出处:汉・杨伦《上书案坐任嘉举主罪》:“臣闻《春秋》诛恶及本,本诛则恶消;振裘持领,领正则毛理。” 
- 相持不下- 成语解释:不下:不能解决。 
 指双方势均力敌;互相抗争;各不相让;谁也战胜不了对方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淮阴侯列传》:“燕齐相持而不下,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。” 
- 勤俭持家- 成语解释:以勤劳节约的精神操持家务。 - 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》:“要提倡勤俭持家,勤俭办社,勤俭建国。” 
- 倒持太阿- 成语解释:见“倒持泰阿”。 - 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・陈夷行传》:“自三数年来,奸臣窃权,陛下不可倒持太阿,授人鳟柄。” 
- 倒持泰阿- 成语解释:泰阿:宝剑名。 
 倒拿着剑,把剑柄给别人。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,自己反受其害。- 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梅福传》:“至秦则不然,张诽谤之罔,以为汉驱除,倒持泰阿,授楚其柄。” 
- 倒持干戈- 成语解释:犹言倒持泰阿。干、戈,皆兵器。 - 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・何进传》:“大兵聚会,强者为雄,所谓倒持干戈,授人以柄,功必不成,只为乱阶。” 
- 倒持戈矛- 成语解释:犹言倒持泰阿。戈、矛,皆兵器。 - 成语出处:北宋《新唐书・陆贽传》:“舍此不务而反为所乘,斯谓倒持戈矛,以鳟授寇者也。” 
- 倒持手板- 成语解释:见“倒执手版”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刘克庄《沁园春・再和林卿韵》词:“待得新亭,倒持手板,何似抽还政事堂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