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在中间的成语(共165个)
- 宁与千人好,莫与一人敌- 成语解释:宁愿与千人做朋友,不要与一个人为敌。 
- 宁为太平犬,莫作离乱人- 成语解释:宁:宁愿;莫:不。 
 宁愿做太平年代的狗,也不愿做战乱年代的人。形容人们遭逢乱世的痛苦心情。-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三卷:“忙忙如丧家之犬,急急如漏网之鱼……正是:宁为太平犬,莫作离乱人!” 
- 宁为太平狗,莫作离乱人- 成语解释:宁:宁愿;莫:不。 
 宁愿做太平年代的狗,也不愿做战乱年代的人。形容人们遭逢乱世的痛苦心情。- 成语出处:元・施君美《幽闺记・偷儿挡路》:“宁为太平狗,莫作离乱人。” 
- 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- 成语解释:普:普遍,全。 
 苍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辖地。指大一统思想。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昭公七年》:“故《诗》曰:‘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’” 
- 若要不知,除非莫为- 成语解释:要想人家不知道,除非自己不去做。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21卷:“自古道:‘若要不知,除非莫为。’” 
- 欲人勿闻,莫若勿言- 成语解释:闻:听见。 
 想要别人不听见,不如自己不说。- 成语出处:汉・枚乘《上书谏吴王》:“欲人勿闻,莫若勿言;欲人勿知,莫若勿为。” 
- 终身之计,莫如树人- 成语解释:终身:人的一生。 
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,莫过于培养人才。- 成语出处:春秋・齐・管仲《管子・权修》:“十年之计,莫如树林,终身之计,莫如树人。” 
- 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- 成语解释:见:通“现”;显:明显。 
 看来是隐蔽的、最细微的,实际上是最明显、最具体的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中庸》:“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” 
- 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- 成语解释:溥:通“普”,普遍,全。 
 苍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辖地。指大一统思想。- 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小雅・北山》:“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” 
- 相视而笑,莫逆于心- 成语解释:莫逆:彼此情投意合,非常相好。 
 形容彼此间友谊深厚,无所违逆于心。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大宗师》:“子祀、子舆、子犁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:‘孰能以无为首,以生为脊,以死为尻,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,吾与之友矣。’四人相视而笑,莫逆于心,遂相与为友。” 
- 欲人勿知,莫若勿为- 成语解释:想要别人不知道,不如自己不去做(多指坏事)。 - 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枚乘传》:“欲人勿闻,莫若勿言;欲人勿知,莫若勿为。”《晋书・苻坚载记上》:“谚曰:‘欲人勿知,莫若勿为。’声无细而弗闻,事未形而必彰者,其此之谓也。” 
- 止谤莫如自修- 成语解释:止:停止,平息;谤:指责。 
 要阻止别人毁谤,最好的方法是修身。- 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王昶传》:“谚曰:‘救寒莫如重裘,止谤莫如自修。’斯言信矣。” 
- 止谤莫若自修- 成语解释:止:停止,平息;谤:指责。 
 要阻止别人毁谤,最好的方法是修身。- 成语出处:北宋《新唐书・魏谟传》:“谚曰:‘止寒莫若重裘,止谤莫若自修。’惟陛下崇千载之盛德,去一旦之玩好。” 
- 百思莫解- 成语解释:百思:百般思索。 
 指百般思索也不能理解。- 成语出处:李准《李双双》:“小王在一边,如坐针毡,百思莫解。” 
- 概莫能外- 成语解释:一概不能除外。指都在所指范围之内。 -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西域传》:“庄周蜗角之论,尚未足以概莫能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