击在中间的成语(共111个)
唾壶击碎
成语解释:唾壶:古代的痰盂。
形容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豪爽》:“以如意打唾壶,壶口尽缺。”
以卵击石
成语解释:拿蛋去碰石头。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,自取灭亡。
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3回:“强欲与争,正如以卵击石,安得不败乎!”
以一击十
成语解释:一个人抵挡十个人。形容军队英勇善战。
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・齐策一》:“一而当十,十而当百,百而当千。”《史记・项羽本纪》: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,楚兵呼声动天,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。
重关击柝
成语解释:见“重门击柝”。
成语出处:《宋书・沈攸之传》:“所以未具上闻者,欲待至上,面自咨申。不图重关击柝,觐接莫由。”
架肩击毂
成语解释:肩膀相挨,车轮相撞。形容行人车辆拥挤。
成语出处:唐・高彦林《唐阙史・卢渥》:“及赴任陕郊,洛城自居守分司朝臣已下,互设祖筵,遮于行路,洛城为之一空。都人观者架肩击毂。”
唾壶击缺
成语解释:亦作“唾壶敲缺”。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豪爽》:“王处仲(王敦)每酒后辄咏‘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
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’。以如意打唾壶,壶口尽缺。”后以“唾壶击缺”或“唾壶敲缺”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豪爽》:“王处仲(王敦)每酒后辄咏‘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’。以如意打唾壶,壶口尽缺。”
以半击倍
成语解释:用半数兵力击破一倍于己的敌人。形容取胜之易。
成语出处:《管子・制分》:“人事荒乱,以十破百;器备不行,以半击倍。”尹知章注:“敌国器备,不可施行;故此虽半,可以击彼之倍。”
枕戈击楫
成语解释:枕着兵器,拍击船桨。形容杀敌心切,志节慷慨。
成语出处:清・浴日生《海国英雄记・坐朝》:“便凭着这肝胆轮囷,枕戈击楫,逐鞑虏早复神京也呵!”
鸷击狼噬
成语解释:谓凶狠地残害人。
成语出处:北宋《新唐书・王鉷传》:“林甫方兴大狱,撼东宫,诛不附己者,以鉷险刻,可动以利,故倚之,使鸷击狼噬。”
中流击枻
成语解释:比喻立志奋发图强。
成语出处:明・何大复《滹沱河上》诗:“未识临河意,中流击枻归。”
悬羊击鼓,饿马蹄铃
成语解释:把羊吊起来,使羊蹄乱动击鼓;将铃绑在饿马蹄子上,蹄动发出声响。古时作战,在军营中作这样的布置以诱惑敌人。
成语出处:元・无名氏《千里独行》楔子:俺今夜倒下了空营,着悬羊击鼓,饿马提铃。
重门击柝
成语解释:柝:打更用的梆子。
设置重重门户,并派更夫巡夜。指严加戒备,以防不测。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系辞下》:“重门击柝,以待暴客。”
以逸击劳
成语解释:用充分养息的军队攻击疲劳的敌人。
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赵充国传》:“今罕羌欲为敦煌、酒泉寇,饬兵马,练战士,以须其至,坐得致敌之术,以逸击劳,取胜之道也。”
鼓腹击壤
成语解释:同“击壤鼓腹”。
成语出处:唐・魏征《隋书・儒林传・何妥》:“上古之时,未有音乐,鼓腹击壤,乐在期间。”唐・卢照邻《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》:“凿井耕田者不知自然,鼓腹击壤者不知帝力。”
摩肩击毂
成语解释:肩膀和肩膀相摩,车轮和车轮相撞。形容行人车辆往来拥挤。
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・齐策一》:“临淄之途,车毂击,人肩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