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在中间的成语(共149个)
威武不屈
成语解释: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;表示坚贞顽强。威武:权势;武力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滕文公下》: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。”
十八般武艺
成语解释:①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领。亦泛指多种武艺。②比喻多种技能。
成语出处:元・杨梓《敬德不伏老》第一折:“凭着俺十八般武艺,定下了六十四处征尘。”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回:“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,一一从头指教。那十八般武艺?矛锤弓弩铳,鞭锏剑链挝,斧钺并戈戟,牌棒与枪叉。”
英雄无用武之地
成语解释:比喻有才能却没地方或机会施展。
成语出处:宋・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・汉献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英雄无用武之地,故豫州遁逃至此。”
文武双全
成语解释:文:文才;武:武艺。
能文能武,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。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・李光弼传》:“蕴孙、吴之略、有文武之才。”
文武兼备
成语解释:同时具有文才和武才,文武双全。亦作“文武兼济”、“文武兼全”。
成语出处:汉・荀悦《汉纪・宣帝纪》:“文武兼备,惟所施设。”
偃武修文
成语解释:偃:停止;修:致力于。
停止武备;提倡文教。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武成》:“王来自商,至于丰,乃偃武修文,归马于华山之阳,放牛于桃林之野。”
文治武功
成语解释:政绩和战功。指治理国家和对外用兵都功绩显著。旧时多用为对帝王或重臣的赞誉之词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祭法》:“汤以宽治民而除甚虐,文王以文治,武王以武功,去民之灾,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。”
黩武穷兵
成语解释:滥用兵力,任意征讨。
成语出处:《周书・武帝纪论》:“若使翌日之瘳无爽,经营之志获申,黩武穷兵,虽见讥于良吏。”
文经武略
成语解释:经世的文才和军事谋略。
成语出处:唐・魏征《隋书・高帝纪》:“文经武略,久播朝野。”
文武全才
成语解释:文才与武功同时具备;能文能武。文:文才;武:武艺。
成语出处:《旧五代史・和凝传》:“和公文武全才而有志气,后必享重位,尔宜谨事之。”
赳赳武夫
成语解释:赳赳:雄壮威武的样子。
形容雄壮威武的勇士。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国风・兔置》:“赳赳武夫,公侯好仇。”
孔武有力
成语解释:形容人很有力气。
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郑风・羔裘》:“羔裘豹饰,孔武有力。彼其之子,邦之司直。”
耀武扬威
成语解释:耀:炫耀;夸耀;武:武力;扬威:显示威风。
炫耀武力;显示威风;也作“扬威耀武”。成语出处:元・郑光祖《老君堂》第二折:“俺这唐兵人强马壮,耀武扬威,真个是将勇兵骁也。”
偃武息戈
成语解释:停息武备,不事战争。
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・公孙述传》:“嚣(隗嚣)不及此时推危乘胜,以争天命,而退欲为西伯之事,尊章句,宾友处士,偃武息戈,卑辞事汉,喟然自以文王复出也。”
偃武休兵
成语解释:见“偃武息戈”。
成语出处:宋・岳飞《乞解军务第三札子》:“今讲好已定,两宫天眷,不日可还;偃武休兵,可期岁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