奸在中间的成语(共109个)
- 捉奸见双,捉贼见赃,杀人见伤- 成语解释:奸:通奸;赃:赃物。 
 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。- 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6回:“自古道:‘捉奸见双,捉贼见赃,杀人见伤。’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,你又不曾捉得他奸。” 
- 老奸巨猾- 成语解释:老:很;极;奸:奸诈;巨:大;极;猾:狡猾。 
 形容阅历深而手段极其奸诈狡猾的人。- 成语出处:元《宋史・食货志上》:“老奸巨猾;匿身州县;舞法扰民;盖甚至前日。” 
- 拿奸拿双- 成语解释:奸:通奸。 
 捉拿通奸要有成双的人证。- 成语出处:清・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19回:“拿奸拿双,拿不住双,反咬一口,就受不得了。” 
- 大奸极恶- 成语解释:指极为奸诈且作恶多端的坏人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79回:“而大奸极恶之人行事背理,亦不消说得。” 
- 拿贼拿赃,拿奸拿双- 成语解释:赃:赃物;奸:通奸。 
 捉贼要有赃证,捉奸要有成双人证。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。- 成语出处:清・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62回:“拿贼拿赃,拿奸拿双,你又不曾捉住他的孤老,你活活的打杀了媳妇,这是要偿命的。” 
- 破奸发伏- 成语解释:揭露隐藏的坏人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范仲淹《宋故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铭》:“徙陇城郡,历比、驾二部外郎,在郡未几,破奸发伏,有神明之号。” 
- 作奸犯科- 成语解释:作奸:干坏事;科:科条;法律条文。 
 为非作歹;触犯律条。- 成语出处:三国・蜀 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若有作奸犯科,及为忠善者,宜付有司,论其刑赏。” 
- 捉奸捉双- 成语解释:奸:通奸。 
 捉拿奸情必须同时抓住奸夫淫妇。- 成语出处:明・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17卷:“况且‘捉奸捉双’,我和你又无实迹凭据,随他说长道短。” 
- 捉奸见双,捉贼见赃- 成语解释:奸:通奸。 
 捉拿奸情必须同时抓住奸夫淫妇,捉拿盗贼必须同时抓住赃物。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。- 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6回:“自古道:‘捉奸见双,捉贼见赃,杀人见伤。’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,你又不曾捉得他奸。” 
- 捉贼见赃,捉奸见双- 成语解释:赃:赃物;奸:通奸。 
 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。- 成语出处:元・李文蔚《燕青博鱼》第三折:“常言道:‘捉贼见赃,捉奸见双。’燕大,你既要拿奸,如今还我奸夫来便罢,若没奸夫……,我与你要见一个明白!” 
- 拿贼要赃,拿奸要双- 成语解释:赃:赃物;奸:通奸。 
 捉贼要有赃证,捉奸要有成双人证。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。- 成语出处:元・马致远《还牢末》第一折:“那梁山泊果然有个李逵,原来孔目结交贼人?二嫂,你晓得拿贼要赃,拿奸要双,如今那匾金环子在谁人收着?” 
- 拿贼要赃,捉奸要双- 成语解释:赃:赃物;奸:通奸。 
 捉贼要有赃证,捉奸要有成双人证。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。- 成语出处:《斩鬼传》第11回:“俗语说得好,拿贼要赃,捉奸要双……今日他的老婆,为何不来?” 
- 捉奸要双,抓贼要赃- 成语解释:奸:通奸;赃:赃物。 
 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。- 成语出处:刘流《烈火金钢》第26回:“你别着急啊,捉奸要双,抓贼要赃,慢慢地来,等抓住他的证据再说。” 
- 捉奸见双,抓贼见赃- 成语解释:奸:通奸;赃:赃物。 
 捉拿奸情必须同时抓住奸夫淫妇,捉拿盗贼必须同时抓住赃物。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。-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38卷:“你且忍耐,此事须要三思而行。自古道:‘捉奸见双,抓贼见赃。’倘或不了事,枉受了苦梦。” 
- 捉奸见双,拿贼要赃- 成语解释:奸:通奸。 
 捉拿奸情必须同时抓住奸夫淫妇,捉拿盗贼必须同时抓住赃物。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。- 成语出处:清・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102回:“‘捉奸见双,拿贼要赃’……无有对证,如何诬赖孤家呢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