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在中间的成语(共136个)
- 不问皂白- 成语解释:比喻不分是非,不问情由。 - 成语出处:郁达夫《沉沦》五:“太阳已经起来了。他不问皂白,一直的往东走去。” 
- 不问三七二十一- 成语解释:不顾一切,不问是非情由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75回:“逛窑姐儿的人,倘给老爷查着了,他不问三七二十一,当街就打。” 
- 入境问俗- 成语解释:进入别的国家;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;以免违犯。 -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曲礼上》:“入竟而问禁,入国而问俗,入门而问讳。” 
- 入国问俗- 成语解释:国:原指都城,后多指国家。 
 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,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曲礼上》:“入竟而问禁,入国而问俗,入门而问讳。” 
- 入国问禁- 成语解释:进入别国境界,先了解他们的禁令或禁忌。 
- 入竟问禁- 成语解释:竟:境的古字;禁:禁忌。 
 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,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,以免触犯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曲礼上》:“入竟而问禁,入国而问俗,入门而问讳。孔颖达疏:“入竟而问禁者……竟,界首也。禁谓国中政教所忌。凡至竟界,当先访问主国何所禁也。” 
- 入门问讳- 成语解释:古代去拜访人,先问清楚他父祖的名,以便谈话时避讳。也泛指问清楚有什么忌讳。 -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曲礼上》:“入竟而问禁,入国而问俗,入门而问讳。”孔颖达疏:“‘入门而问讳 ’者,门,主人之门;讳,主人祖先君名,宜先知之,欲为避之也。” 
- 好问则裕- 成语解释:好:喜欢;裕:富裕。 
 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,学识就会渊博精深。- 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汤诰》:“好问则裕,自用则小。” 
- 载酒问字- 成语解释:指人有学问,常有人登门求教。也比喻勤学好问。 - 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扬雄传下》:“家素贫,嗜酒,人希至门。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。”又,“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。” 
- 入乡问俗- 成语解释:进入一个地方,先要问清那里的习俗,以求适应当地的情况。 - 成语出处:《解放日报》1944.4.5:“我们要吸收群众的经验,一定要‘入乡问俗’。” 
- 求签问卜- 成语解释:卜:占卜。 
 祈求于神灵,求决于占卜。- 成语出处:清・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十回:“又常闻得官府要拿他家属,又不知生死存亡,求签问卜,越望越不回来。” 
- 含蓼问疾- 成语解释:蓼:一种苦味水草。 
 不顾辛苦,慰问疾病。旧时比喻君主安抚军民,跟百姓同甘共苦。- 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志・先主传》:“吾何忍弃去。”裴松之注引晋・习凿齿曰:“观其所以结物情者,岂徒投醪抚寒,含蓼问疾而已哉?” 
- 吊死问疾- 成语解释:吊祭死者,慰问病人。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。 - 成语出处:汉・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又私自送往迎来,吊死问疾,养孤长幼在其中。” 
- 潜图问鼎- 成语解释:问鼎:询问鼎的大小轻重,比喻篡夺。 
 比喻企图暗中篡夺。- 成语出处:南朝・齐・武帝《诛张敬儿诏》:“假托妖巫,用相震惑,妄设征祥,潜图问鼎。” 
- 舍本问末- 成语解释:舍:舍弃。 
 指舍弃农耕去从经商。泛指做事不从根本上着手,而在枝节上用功夫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齐策》:“岂舍本而问末者耶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