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
在中间的成语(共418个)

  • 娇气

    jiāo shēng jiāo qì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说话娇滴滴的声气。

    成语出处:鲁迅《热风・随感录二十五》:“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,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。”

  • 瓮气

    wèng shēng wèng qì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声音粗大低沉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4回:“早听见门里看家的狗,瓮声瓮气如恶豹一般顿着链子咬起来。”

  • 好气

    hǎo shēng hǎo qì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语调柔和,态度温和。

  • 怯气

    qiè shēng qiè qì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说话的语气胆小而不自然。

  • 粗气

    cū shēng cū qì

    成语解释:指人说话嗓门很粗。

    成语出处:袁静《新儿女英雄传》第11回:“用枪指着他,粗声粗气地说:‘狗汉奸,你糟害老百姓,杀咱八路军,咱们县上批准了,今天执行你。’”

  • 浪气

    làng shēng làng qì

    成语解释:怪声怪调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无名氏《隔帘花影》第四回:“没的浪声浪气、放屁拉臊,精扯淡的话!”

  • 绘形

    huì shēng huì xíng

    成语解释:绘:描绘,描摹。
    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。

    成语出处:孙犁《澹定集・读作品记》:“有些爱情的描写,虽是竭力绘声绘形,实在没有什么美的新意在其中。”

  • 同气

    tóng shēng tóng qì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同声共气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黄小配《廿载繁华梦》第四回:“故小弟要进京里寻个知己,代他干营,好来任这海关监督,这时同声同气,才好做事。”

  • 不气

    bù shēng bù qì

    成语解释:指不说话;不出声。

    成语出处:周立波《山乡巨变》上一:“你们只想自己的爱人像旧式妇女一样,百依百顺,不声不气,来服侍你们。”

  • 无色

    wú shēng wú sè

    成语解释:没有声音和色彩。形容平淡不动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新华月报》1965年第9期:“影片并没有真实地反映这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,而把它写得冷冷清清,无声无色。”

  • 乳气

    rǔ shēng rǔ qì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说话声音象小孩子那样尖细。

  • 厉色

    jí shēng lì sè

    成语解释:言语急促,神色严厉。形容对人发怒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马愈《马氏日抄・胡宗伯》:“虽盛怒,未尝疾声厉色。”

  • 匿迹

    xiāo shēng nì jì

    成语解释:不公开讲话,不出头露面。形容隐藏起来,不再出现。

    成语出处:语出《艺文类聚》卷三六引北周庚信《五月披裘负薪画赞》:“禽巢欲远,鱼穴惟深,消声灭迹,何必山林!”

  • 燕语

    yīng shēng yàn yǔ

    成语解释:莺:黄鹂。
    燕子的话语,黄鹂的歌声。原形容大好春光。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关汉卿《金线池》楔子:“袅娜复轻盈,都是宜描上翠屏,语若流莺声似燕,丹青,燕语莺声怎画成?”

  • 细语

    dī shēng xì yǔ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小声说话。

    成语出处:周而复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一部:“汤阿英在枕边低声细语说了最近的往来,时断时续,还是有些羞答答的,怕难为情。”
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