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
在中间的成语(共418个)

  • 鹅斗

    jī shēng é dòu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吵吵闹闹,彼此不和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21回:“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,省得鸡声鹅斗,叫别人笑话。”

  • 兽心

    niǎo shēng shòu xīn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言辞动听而心怀阴毒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刘陶传》:“四方私言,云角等窃入京师,战视朝政,鸟声兽心,私共鸣呼。”

  • 鹤唳,草木皆兵

    fēng shēng hè lì , cǎo mù jiē bīng

    成语解释:唳:鸟鸣。
    听到风声和鹤叫声,都疑心是追兵。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谢玄传》:“闻风声鹤唳,皆以为王师已至。”

  • 无息

    wú shēng wú xī

    成语解释:息:音信;消息。
    没有声音;没有气息。形容没有声响;不为人觉察。

    成语出处:鲁迅《书信集・1047・至胡风》:“一到里面去,即酱在无聊的纠纷中,无声无息。”

  • 匿迹

    tāo shēng nì jì

    成语解释:隐匿音信踪迹。谓不被人所见闻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挚虞《征士胡昭赞》:“投簪卷带,韬声匿迹。”

  • 敛迹

    xiāo shēng liǎn jì

    成语解释:犹言销声匿迹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第11卷:“然畏颖川知之,遂旅游资中郡,销声敛迹。”

  • 灭迹

    xiāo shēng miè jì

    成语解释:不公开讲话,不出头露面。形容隐藏起来,不再出现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艺文类聚》卷三六引北周庚信《五月披裘负薪画赞》:“禽巢欲远,鱼穴惟深,消声灭迹,何必山林!”

  • 后实

    xiān shēng hòu shí

    成语解释:声:声势;实:实力。
    比喻先用声势挫折敌方士气,然后交战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淮阴侯列传》:“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,此之谓也。”

  • 赫赫

    hè hè shēng míng

    成语解释:赫赫:显耀盛大的样子;名:名声。
    非常显赫的名声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张籍《送白宾客分司东都》:“赫赫声名三十春,高情人独出尘埃。”

  • 有色

    yǒu shēng yǒu sè

    成语解释:既有声音;又有色泽。形容表演或说话十分生动、精彩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汪藻《浮溪集・翠微堂记》:“其意从谓世之有声有色者,未有不争而得,亦未有不终磨灭者。”

  • 绘影

    huì shēng huì yǐng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第五卷:“绘声绘影,字字阴森,绿人毛发,真乃笔端有鬼。”

  • 细气

    xì shēng xì qì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声音柔软轻细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石玉昆《小五义》第24回:“就听里面细声细气地说:‘闻贤弟,你焉能知道两个人的来意?这是为御猫而来。”

  • 恶气

    è shēng è qì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说话语气很凶狠,态度粗暴。

    成语出处:周立波《山乡巨变》上卷:“小不顺眼,还要发脾气,恶声恶气地骂人,也骂鸡和猪和牛。”

  • 不吭

    bù shēng bù kēng

    成语解释:吭:出声。
    不说话,不出声。

    成语出处:杜鹏程《在和平的日子里》第一章:“他不声不吭,唿地豁开人,带着一股风直向工程队对部走去。”

  • 怪气

    guài shēng guài qì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声音、语调、唱腔等滑稽或古怪难听。

    成语出处:鲁迅《二心集・宣传与做戏》:“以关老爷、林妹妹自命,怪声怪气,唱来唱去,那就实在只好算是发热昏了。”
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