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在中间的成语(共174个)
以血洗血
成语解释:洗:洗雪。
用仇敌的血来洗雪血仇。指杀敌报仇。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・源休传》:“我国人皆欲杀汝,唯我不然。汝国已杀突董等,吾又杀汝,犹以血洗血,污益甚尔。”
兵不血刃
成语解释:兵:兵器;刃:刀剑等的锋利部分。
兵器上没有沾血。指未经激烈的流血战斗就取得了胜利。成语出处: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议兵》:“故近者亲其善,远方慕其义,兵不血刃,远迩来服。”
狗血喷头
成语解释:被狗的血喷了一头。形容骂得很凶。
成语出处:明・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64回:“一清早辰,吃他骂的狗血喷了头。”
兵无血刃
成语解释:指战事顺利,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。
成语出处:《北史・序传・凉武昭王李暠》:“昭王以纬世之量。为群雄扬奉,兵无血刃,遂启霸业,乃修敦煌旧塞。”
心血来潮
成语解释:指心里突然或偶然起了一个念头。来潮:潮水上涨。
成语出处:明・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34回:“乾元山金光洞有太乙真人闲坐碧游床,正运元神,忽心血来潮。”
热血沸腾
成语解释:形容人情绪高昂;激动不已。
成语出处:茅盾《子夜》九:“她是怎样地受感动,怎样地热血沸腾。”
碧血丹心
成语解释:碧血:血化为碧玉;后指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;丹心:忠心。
形容满腔热血;无限忠诚之心。也作“丹心碧血”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外物》:“苌弘死于蜀,藏其血三年,化而为碧。”
歃血为盟
成语解释:古代参加盟会者;在嘴边涂上牲口的血;表示诚意。
成语出处:唐・苏安恒《请则天皇后复位于皇子》:“歃血为盟,指河为誓,非李氏不王,非功臣不封。”
口血未干
成语解释:古时订立盟约,要在嘴上涂上牲口的血。指订约不久就毁约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襄公九年》:“与大国盟,口血未干而背之,可乎?”
含血喷人
成语解释:嘴含鲜血喷到别人身上。比喻捏造事实;诬陷好人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玉《清忠谱・叱勘》:“你不怕刀临头颈,还思含血喷人。”
冷血动物
成语解释: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。比喻缺乏感情、对人对事冷漠的人。
成语出处:钱钟书《围城》:“李先生本来像冬蛰的冷血动物,给顾先生当众恭维得春气入身,蠕蠕欲活。”
狗血淋头
成语解释:旧时迷信说法,谓狗血淋在妖人头上,就可使其妖法失灵。后形容骂得很凶,使被骂者如淋了狗血的妖人一样,无言以对,无计可施。
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五十三回:“马知府道:‘必然是个妖人!’教去取些法物来。牢子、节级将李逵捆翻,驱下厅前草地里,一个虞候掇一盆狗血没头一淋。”
龙血玄黄
成语解释:比喻战争激烈,血流成河。
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坤》:“龙战于野,其血玄黄。”
饮血茹毛
成语解释:茹:吃。
用来描绘原始人不会用火,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。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礼运》:“未有火化,食草木之食,鸟兽之肉,饮其血,茹其毛,未有麻丝,衣其羽皮。”
沥血叩心
成语解释:剖露心胸。比喻竭尽忠诚、恳挚的心意。
成语出处:南朝・梁・梁元帝《与诸藩令》:“沥血叩心,枕戈尝胆,其何故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