蚌在中间的成语(共23个)
瓦器蚌盘
成语解释:泛指粗陋的食器。形容生活俭朴。
成语出处:《陈书・高祖记》:“以俭素自率,常膳不过数品,私飨曲宴,皆瓦器蚌盘,肴核庶羞,裁令充足而已。”
老蚌生珠
成语解释:原比喻年老有贤子。后指老年得子。
成语出处:《北齐书・陆印传》:“吾以卿老蚌遂出明珠。”
鹬蚌相持
成语解释: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记载:蚌张开壳晒太阳,鹬去啄它,嘴被蚌壳夹住,两方都不相让。
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。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,便宜第三者。成语出处:元・尚仲贤《气英布》第二折:“权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,也等咱渔人含笑再中兴。”
鹬蚌相持,渔人得利
成语解释:比喻双方相持不下,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。
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・燕策二》记载:蚌张开壳晒太阳,鹬去啄它,嘴被蚌壳夹住,两方面都不相让。渔翁来了,把两个都捉住了。
鹬蚌相争
成语解释: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”的省语。比喻双方相持不下,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。
成语出处:清・湘灵子《轩亭冤・哭墓》:“波翻血海全球悯,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?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。”
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
成语解释:鹬:长嘴水鸟;蚌:有贝壳的软体动物。
比喻双方争执不下,两败俱伤,让第三者占了便宜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燕策二》:“蚌方出曝,而鹬啄其肉,蚌合而钳其喙。鹬曰:‘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蚌。’蚌亦曰:‘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鹬。’两者不肯相舍,渔者得而并禽之
鹬蚌相争,渔人获利
成语解释:鹬:长嘴水鸟;蚌:有贝壳的软体动物。
比喻双方争执不下,两败俱伤,让第三者占了便宜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燕策二》:“而鹬啄其肉,蚌合而钳其喙。鹬曰:‘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蚌。’蚌亦曰:‘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鹬。’两者不肯相舍,渔者得而并禽。
鹬蚌相持,渔翁得利
成语解释:比喻双方争执不下,两败俱伤,让第三者占了便宜。
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・燕策二》记载:蚌张开壳晒太阳,鹬去啄它,嘴被蚌壳夹住,两方面都不相让。渔翁来了,把两个都捉住了。
鹬蚌相争,坐收渔翁之利
成语解释:鹬:长嘴水鸟;蚌:有贝壳的软体动物。
比喻双方争执不下,两败俱伤,让第三者占了便宜。成语出处:蔡东藩《唐史演义》第三回:“俟关中平定,据险养威,看他鹬蚌相争,坐收渔翁之利,也不为迟呢?”
老蚌珠胎
成语解释:指老妇人得子。
成语出处:清・姚鼐《香亭得雄于其去岁所失小郎有再生之征一诗为贺兼以识异》:“金环乘穴真堪信,老蚌珠胎倍可欣。”
剖蚌得珠
成语解释:见“剖蚌求珠”。
成语出处:明・谢榛《四溟诗话》第四卷:“易若剖蚌得珠,难如破石求玉。”
剖蚌求珠
成语解释:将蚌壳剖开,以取里面的珍珠。比喻求取贤良良的人材。
成语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书・秦宓传》:“甫欲凿石索玉,剖蚌求珠,今乃随、和炳然,有如皎日,复何疑哉!”
鹬蚌持争,渔翁得利
成语解释:比喻双方争执不下,两败俱伤,让第三者占了便宜。
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・燕策二》记载:蚌张开壳晒太阳,鹬去啄它,嘴被蚌壳夹住,两方面都不相让。渔翁来了,把两个都捉住了。
老蚌出珠
成语解释:比喻老来得子。《北齐书 · 陆印传》: “邵 (邢邵) 又与印父子彰交游,尝谓子彭曰:‘吾以卿老蚌遂出明珠,意欲为群拜纪可乎? ’ ” 参见:○老蚌生珠。
鹬蚌相危
成语解释:同“鹬蚌相持”。
成语出处:北齐・魏收《为东魏檄梁文》:“鹬蚌相危,我乘其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