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àngxiāngzhēng

鹬蚌相争

拼音
yù bàng xiāng zhēng
注音
ㄩˋ ㄅㄤˋ ㄒㄧㄤ ㄓㄥ
情感
中性成语
繁体
鷸蚌相爭
近义词
鹬蚌相危

鹬蚌相争的意思解释

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”的省语。比喻双方相持不下,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。

鹬蚌相争出处

清・湘灵子《轩亭冤・哭墓》:“波翻血海全球悯,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?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。”

鹬蚌相争用法
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。

鹬蚌相争例子

肃清日寇吾侪事,鹬蚌相争笑列侯。朱德《和董必武同志七绝》之三

鹬蚌相争详细解释

鹬蚌相争释义

比喻双方争执不相让,必会造成两败俱伤,让第三者获得利益。典出《战国策・燕策二》。△“渔人得利”、“鹬蚌相持,渔人得利”

鹬蚌相争典源

《战国策・燕策二》

赵且伐燕,苏代为燕谓惠王曰:“今者臣来,过易水,[1][2],而[3]啄其肉,蚌合而[4][5]。鹬曰:『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蚌。』蚌亦谓鹬曰:『今日不出,明日不出,即有死鹬。』两者不肯相舍,渔者得而并[6]之。今赵且伐燕,燕、赵久相支,以弊大众,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。故愿王之熟计之也。”惠王曰:“善。”乃止。

注解

[1]蚌:动物名。软体动物门斧足纲。体软有壳,大者长八九寸,能产珠,壳可制器。或称为“二枚贝”、“蛤蚌”、“蛤蜊”。

[2]出曝:打开壳晒太阳。曝,音,,晒。

[3]鹬:音,鹬目鹬科鸟类的通称。种类繁多。嘴、脚均长,体格大小不一。羽毛多为灰、褐等暗色调。常涉水捕食小鱼、贝类及昆虫等。

[4]拑:音qián,夹住、挟持。

[5]喙:音huì,鸟兽等动物的嘴。

[6]禽:捕捉。通“擒”。

鹬蚌相争典故

战国时代,七雄并立,互相征战不休。有一次,赵惠王打算攻打燕国,有个叫做苏代的谋士,认为两国互相战争,必然生民涂炭,又担心燕、赵两败俱伤,最后都会被趁机坐大的秦国并吞,就代替燕国游说赵惠王,希望他能够停战。苏代见到赵惠王,并没有直接请他休兵,反而说了一个故事︰“大王啊,我到贵国途经过易水时,看到一只蚌,正把壳打开在河边晒太阳。这时飞来一只鹬鸟,伸出长长的喙去啄蚌的肉。受到惊吓的蚌立刻合拢双壳,把鹬的喙给夹住了。鹬说︰『如果今天不下雨,明天不下雨,你就会被太阳给晒死!』蚌也不甘示弱地说︰『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,明天嘴也拔不出去,很快你也活不了。』双方争执不休,谁也不肯让谁。有一个渔夫经过,就毫不费力地把牠们一起给抓住了。”苏代接著说道︰“大王啊,今日赵国攻打燕国,燕国必然全力抵抗,两方僵持不下,我怕在一旁的秦国就是那个渔夫,会趁机消灭赵、燕两国啊!”赵惠王听了,觉得很有道理,就取消攻打燕国的计划。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“鹬蚌相争”,比喻双方争执不相让必会造成两败俱伤,而让第三者获得利益。

鹬蚌相争用法

语义比喻双方争执不相让,必会造成两败俱伤,而让第三者获得利益。

类别用在“争斗两失”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由于兄弟鹬蚌相争,互不相让,结果造成家族企业遭人并购的结局。

今年夏天,电器业者鹬蚌相争,降价促销,消费者成了最大的赢家。

由于他们两人不肯合作,鹬蚌相争,结果把大好机会白白地送给对手。

这次选战在党内不同派系鹬蚌相争之下,终于让对手平白地坐收渔翁之利。

鹬蚌相争的结果,必然两败俱伤,与其让人坐收渔利,我们还是各退一步吧!。

“鹬蚌相争”的单字解释

  • 】yù
    鹬(鷸)yù鸟,羽毛茶褐色,嘴、脚都很长,趾间无蹼,常在水边或田野中捕吃小鱼、小虫和贝类: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。笔画数:17;部首:鸟;笔顺编号:54523253425135451
  • 】bàng
    蚌bàng生活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,介壳长圆形,表面黑褐色,壳内有珍珠层,有的可以产出珍珠:蚌胎(指珍珠)。蚌bèng〔蚌埠(b?)〕地名,在中国安徽省。笔画数:10;部首:虫;…
  • 】xiāng
    相xiāng交互,行为动作由双方来:互相。相等。相同。相识。相传(chu俷)。相符。相继。相间(ji刵)。相形见绌。相得益彰(两者互相配合,更加显出双方的长处)。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…
  • 】zhēng
    争zhēng力求获得,互不相让:争夺。竞争。争长论短。力求实现:争取。争气。争胜。方言,差,欠:总数还争多少?怎么,如何(多见于诗、词、曲):争不。争知。争奈。让笔画数:6;部首:…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