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
在中间的成语(共139个)

  • 老生

    lǎo shēng cháng tán

    成语解释:老生:老书生。
    原指老书生经常谈论的事物或观点。后泛指毫无新意的理论或老话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管辂传》:“此老生之常谭。”

  • 知足

    zhī zú cháng lè

    成语解释:知道满足;就总是快乐。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、地位等。

    成语出处:先秦・李耳《老子》:“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,故知足之足常足矣。

  • 兵无

    bīng wú cháng shì

    成语解释:兵:战争;常:常规、不变;势:形势。
    指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。指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。

    成语出处:先秦・孙武《孙子・虚实》:“夫兵形象水,水之形,避高而趋下;兵之形,避实而击虚。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敌而制胜。故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;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,谓之神。”

  • 兵无

    bīng wú cháng xíng

    成语解释:用兵无一成不变的形势。指办事要因时、因地制宜,具体问题要用具体办法去解决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孙子・计》“兵者,诡道也”三国・魏 曹操注:“兵无常形,以诡诈为道。”

  • 事无

    shì wú cháng shī

    成语解释:谓处事没有固定不变的准则,要择善而从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王诩《鬼谷子・忤合》:“世无常贵,事无常师。”陶弘景注:“主善为师,故无常师。”

  • 虑变

    jū cháng lǜ biàn

    成语解释:居常:平时。
    平安无事时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故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关尹子・釜》:天下之理,是或化为非,非或化为是,恩或化为仇,仇或化为恩,是以圣人居常虑变。

  • 教无

    jiào wú cháng shī

    成语解释:受教不必有固定的老师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咸有一德》:“德无常师,主善为师。”

  • 学无

    xué wú cháng shī

    成语解释: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。即凡有点长处、学问的人都是老师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张》:“夫子焉不学?而亦何常师之有?”

  • 猛志

    měng zhì cháng zài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雄心壮志,至死不变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陶潜《读山海经》诗:“刑天舞于戚,猛志固常在。”

  • 不法

    bù fǎ cháng kě

    成语解释:法:当做模式、法则;常可:长久被人们认可的成规惯例。
    不把常规惯例当做永远不变的模式。

    成语出处:先秦・韩非《韩非子・五蠹》:“是以圣人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,论世之事,因为之备。”

  • 袭故

    dǎo cháng xí gù

    成语解释:蹈:踏;遵循;袭:固袭;继承;常、故:惯常的;旧的。
    遵循常规旧法。形容办事只会按照老的规矩;不会创新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伊尹论》:“后之君子,蹈常而习故,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,一为希阔之行。”

  • 习故

    ān cháng xí gù

    成语解释:安:安于,习惯于;常:常规;习:习惯;故:故旧。
    习惯于成规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魏源《默觚下・治篇七》:“彼安常习故之流,所安者目前,所知者陈例,所辟者嫌疑,得不震而疑,同声而扰格者乎?”

  • 习故

    xún cháng xí gù

    成语解释:循常:遵循常规。
    习故:学习陈旧的作风。
    遵守旧规,沿袭先例。形容因袭保守,不愿变通。亦作“循故袭常”、“履常蹈故”、“遵常守故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仲长统《昌言・法诫》:“又中世之选三公也,务于清悫谨慎,循常习故者。”

  • 处顺

    ān cháng chǔ shùn

    成语解释:安:习惯于;处:居住,居于;顺:适合,如意。
    习惯于平稳的日子,处于顺利的境遇中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养生主》:“适来,夫子时也;适去,夫子顺也。安时而处顺,哀乐不能入也。”

  • 便饭

    jiā cháng biàn fàn

    成语解释:家中日常饭食。也比喻常见的、平常的事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:“常词官好做,家常饭好吃。”
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