虫在中间的成语(共59个)
- 百足之虫,死而不僵- 成语解释:百足:虫名,又名马陆或马蚿,有十二环节,切断后仍能蠕动。 
 比喻势家豪族,虽已衰败,但因势力大,基础厚,还不致完全破产。- 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二回:“古人有言:‘百足之虫,死而不僵。’,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,较之平常仕宦人家,到底气象不同。” 
- 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- 成语解释:百足:虫名,躯干计二十节,切断后仍能蠕动。 
 僵:肢体僵硬不能活动。
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。- 成语出处:三国・魏 曹冏《六代论》:“故语曰:‘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’,以扶之者众也。此言虽小,可以譬大。” 
- 雕虫篆刻- 成语解释:虫书、刻符分别为秦书八体之一,西汉时蒙童所习。因以“雕虫篆刻”喻词章小技。 - 成语出处:汉・扬雄《法言・吾子》:“或问:‘吾子少而好赋?’曰:‘然。童子雕虫篆刻。’俄而曰;‘壮夫不为也。’”按,“虫”指虫书,“刻”指刻符,各为一种字体。 
- 鸡虫得失- 成语解释:像鸡啄虫、人缚鸡那样的得失问题。比喻细微的事情;无关紧要的得失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杜甫《缚鸡行》诗:“小奴缚鸡向市卖,鸡被缚急相喧争。家中厌鸡食虫蚁,不知鸡卖还遭烹。虫鸡于人何厚薄,吾叱奴人解其缚。鸡虫得失无了时,注目寒江倚山阁。” 
- 雕虫小技- 成语解释:雕:刻;虫:鸟虫书。 
 我国古代的一种字体;西汉时学童所学的一门功课。雕刻鸟虫书的小技巧。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。- 成语出处:唐・魏征《隋书・李德林传》:“雕虫小技,殆相如、子云之辈。” 
- 物腐虫生- 成语解释:东西腐烂了才会生虫。比喻祸患的发生,总有内部的原因。也比喻本身有了弱点,别人才能乘机打击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范增论》:“物必先腐也,而后虫生之;人必先疑也,而后谗入之。” 
- 夏虫不可语冰- 成语解释:语:谈论。 
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。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。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。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宋・庄周《庄子・秋水》:“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。” 
- 夏虫不可以语冰- 成语解释: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。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。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。 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秋水》:“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。” 
- 夏虫不可言冰- 成语解释: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。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。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名教中人《好逑传》第十回:“夏虫不可言冰,蟪蛄不知春秋。” 
- 夏虫不可语寒- 成语解释: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寒冷。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。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。 
- 夏虫朝菌- 成语解释:意为夏虫活不到冬天,菌类朝生暮死。比喻极短的生命。 - 成语出处:语出《庄子・秋水》:“夏虫不可以语于冰。”又《逍遥游》:“朝菌不知晦朔。” 
- 鼠肝虫臂- 成语解释:比喻极微小而无价值的东西。 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大宗师》:“以汝为汝肝乎?以汝为虫臂乎?” 
- 狼虫虎豹- 成语解释:①泛指凶猛的动物。②比喻恶人歹徒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贾仲名《对玉梳》第三折:“转过这山坡,一簇榆林,黑洞洞的,不知里面藏着什么狼虫虎豹。” 
- 猿鹤虫沙- 成语解释:比喻战死的将士或死于战乱的人士。 - 成语出处:晋・葛洪《抱朴子》:“周穆王南征,一军尽化,君子为猿为鹤,小人为虫为沙。” 
- 百足之虫,断而不蹶- 成语解释: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。同“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”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马总《意林》卷一:“百足之虫,断而不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