虫在中间的成语(共59个)
- 百足之虫,至断不蹶- 成语解释: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。同“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”。 - 成语出处:《文选・曹冏〈六代论〉》:“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。”李善注引《鲁连子》:“百足之虫,至断不蹶者,持之者众也。” 
- 百足之虫,至断不僵- 成语解释:百足:虫名,马陆,多足虫;僵:倒。 
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。- 成语出处:三国・魏・曹冏《六代论》:“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,以扶之者众也。” 
- 雕虫小艺- 成语解释:犹言雕虫小技。 - 成语出处:南朝・梁・沈约《梁武帝集>序》:“雕虫小艺,无累大道。” 
- 蓼虫不知苦- 成语解释:蓼:一种有辣味的草。 
 蓼的味苦,寄生于蓼的虫不觉得它苦。比喻人安于习惯,不知辛苦。- 成语出处:汉・东方朔《七谏》:“蓼虫不知徙乎葵菜。”唐・白居易《自咏五首》其二:何异食蓼虫,不知苦是苦。 
-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- 成语解释:指勤勉的人才能成功。 
 比喻作事积极或及早者,能获得利益。- 成语出处:英国谚语"Early bird" 是从 "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(早起的鸟儿有虫吃)" 这一句话衍变而来的. 这一句谚语最早是在 1605 的英国有纪录, 而且很常用的一句话. 久而久之就变成只有简称为 "early bird" 了. 
-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- 成语解释:腐:腐烂。 
 指东西总是自身先腐烂,然后虫子才可了寄生。比喻自己先有弱点而后为外物所侵害。- 成语出处:《荀子・功学》:“肉腐出虫,鱼枯生蠹。”宋・苏轼《论范增》: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,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,陈平虽智,安能间无疑之主哉? 
- 夏虫疑冰- 成语解释:比喻人囿于见闻,知识短浅。 - 成语出处:语出《庄子・秋水》:“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;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。” 
- 夏虫语冰- 成语解释:比喻人的见识短浅。 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秋水》:“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。” 
- 雕虫小事- 成语解释:犹言雕虫小技。 - 成语出处:唐元稹《上令狐相公诗启》:“而司文者考变雅之由,往往归咎于稹。尝以为雕虫小事,不足以自明。” 
- 雕虫薄技- 成语解释:犹言雕虫小技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陈维崧《满庭芳・赠表兄万大士》词:“少日亲情,两家中表,羊车竞戏阶前,雕虫薄技,里塾又随肩。” 
- 雕虫末技- 成语解释:亦作“雕虫末伎”。犹言雕虫小技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纳兰性德《赋论》:“即诗赋一道,犹可以见贤人君子之用心,若遂薄之为雕虫末技,吾未见扬雄之《法言》、《太玄》可直驾《离骚》而上之。” 
- 雕虫小巧- 成语解释:犹言雕虫小技。 - 成语出处:旧题宋・尤袤《全唐诗话・张祜》:“祜雕虫小巧,壮夫不为。” 
- 雕虫刻篆- 成语解释:见“雕虫篆刻”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高濂《玉簪记・下第》:“不须泪涟。有日眉扬额点,且自雕虫刻篆,我这里尽清闲。” 
- 蓼虫忘辛- 成语解释:吃惯了蓼(一种有辣味的草)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。比喻人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。 - 成语出处:《文选・王粲(七哀)》:“蓼虫不知辛,去来勿与咨。”晋・左思《魏都赋》“习蓼虫之辛,玩进退之维谷。” 
- 鸟迹虫丝- 成语解释:比喻极易消失的事物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蒋士铨《临川梦・了梦》:“养娘真信人也,多劳,可怜他把鸟迹虫丝收护的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