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
在中间的成语(共439个)

  • 陌路

    shì tóng mò lù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视若路人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20回:“他今有病,便视同陌路,此岂稍有人心者耶?”

  • 路人

    shì tóng lù rén

    成语解释:路人:过路人,指素不相识的人。
    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。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。

  • 生死

    shì tóng shēng sǐ

    成语解释:立誓同生共死。形容十分密切,不可拆散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28卷:“儿与吴衙内誓同生死,各不更改。”

  • 异口

    yì kǒu tóng shēng

    成语解释:异:不同。
    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。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。也作“异口同音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葛洪《抱朴子・道意》:“左右小人,并云不可,阻之者众,本无至心,而谏怖者,异口同声。”

  • 攻守

    gōng shǒu tóng méng

    成语解释: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,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。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,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梁启超《中国外交方针私议》:“日本既与英结英日同盟,及日俄战役方酣,又与韩结日韩攻守同盟。”

  • 一气

    tōng tóng yī yì

    成语解释:串通在一起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一百一十回:“况且打死的贼是周瑞的干儿子,必是他们通同一气的。”

  • 末异

    běn tóng mò yì

    成语解释:本:本原。
    末:末流。
    比喻事物同一本原,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卢湛《赠刘琨书》:“盖本同末异,杨朱兴哀。”

  • 兰艾

    lán ài tóng fén

    成语解释:兰花跟艾草一起烧掉。比喻不分好坏,一同消灭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孔坦传》:“兰艾同焚,贤愚所叹。”

  • 玉石

    yù shí tóng chén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善恶一齐受害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朝・梁・梁元帝《驰檄告四方》:“孟诸焚燎,芝艾俱尽;宣房河决,玉石同沉。”

  • 与民

    yǔ mín tóng lè

    成语解释:原指君王施行仁政,与百姓休戚与共,同享欢乐。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,共享幸福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梁惠王下・庄暴见孟子》:“今王四猎于此,百姓闻王车马之音,见羽旄之美,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:‘吾王庶几无疾病与,何以能田猎也?’此无他,与民同乐也。”

  • 伐异

    biāo tóng fá yì

    成语解释:帮助意见相同的人,排斥意见不同的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轻诋》:“真长标同伐异,侠之大者。常谓使君降阶为甚,乃复为之驱驰邪?”

  • 王子犯法,庶民

    wáng zǐ fàn fǎ , shù mín tóng zuì

    成语解释:王子犯了法,和老百姓一样处以罪刑。指王法对于王子、平民是一样的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野叟曝言》第六七回:“众人都道说那里话,王子犯法,庶民同罪,这是因奸杀命的事,既犯到官,还有活命的吗。”

  • 罚异

    shǎng tóng fá yì

    成语解释:谓奖赏和自己的意见相同的,惩罚和自己的意见不同的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韩・韩非《韩非子・八经》:“故赏贤罚暴,举善之至者也;赏暴罚贤,举恶之至者也;是谓赏同罚异。”

  • tóng páo tóng zé

    成语解释:袍:长衣服的通称;泽:内衣。
    原形容士兵互相友爱,同仇敌忾。比喻共事的关系(多指军人)。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秦风・无衣》:“岂曰无衣,与子同袍。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。岂曰无衣,与子同泽,王于兴师,修我矛戟,与子偕作。”

  • tóng dé tóng xīn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同心同德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・马燧传》“长城压境,巨舰济川,同德同心,扶危持颠。”明・罗贯中《平山冷燕》第一回:“然君臣同德同心,于兹可见。”
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