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在中间的成语(共204个)
- 原原本本- 成语解释:原原:探究原始;本本:追究根本。 
 原指探究事物的本源。后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经过。- 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叙传下》:“元元本本,数始于一。” 
- 本本源源- 成语解释:本本:根本;源源:源头。 
 多指事物的根源和本相。- 成语出处: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2回:“从头至尾,抹角转弯,本本源源,滔滔汩汩的,告诉母亲一遍。” 
- 拔本塞源- 成语解释:本:根本,根源。 
 拔起树根,塞住水源。比喻防患除害要从根本上打主意。- 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慕容垂载记》:“将军欲裂冠毁冕,拔本塞源者,自可任将军兵势,何复多云。” 
- 变本加厉- 成语解释:本:本来;原先;加:更加;厉:厉害;猛烈。 
 原指比原来的情况更加发展。现也形容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。- 成语出处:南朝・梁・萧统《序》:“盖踵其事而增华,变其本而加厉,物既有之,文亦宜然。” 
- 还其本来面目- 成语解释:让人或事的起初面目或情况显露出来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二十五:莫思善,莫思恶,还我明上座本来面目。 
- 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- 成语解释:指本来没有事,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。 - 成语出处:北宋《新唐书・陆象先传》:“天下本无事,庸人扰之为烦耳。” 
- 德本财末- 成语解释:谓治国平天下,德为根本,财由德致,故理财为末。语本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德者,本也;财者,末也。 
 ”孔颖达疏:“德能致财,财由德有,故德为本财为末也。
 ”。- 成语出处:语出《礼记・大学》:“德者,本也;财者,末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德能致财,财由德有,故德为本财为末也。” 
- 正本清源- 成语解释:正本:从根本上整顿;清源:从起源上整理。 
 指从根本上整顿清理;彻底解决问题。- 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武帝纪》:“思与天下式明王度,正本清源,于置胤树嫡,非所先务。” 
- 强本弱枝- 成语解释:强干弱枝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姚思廉《梁书・张缵传》:“所以居宗振末,强本弱枝,闻古今之通制,历盛衰而不移。” 
- 损本逐末- 成语解释:犹舍本逐末。谓抛弃根本,专在枝节上用功夫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魏征《隋书・李谔传》:“故文笔日繁,其政日乱,良由弃大圣之轨模,构无用以为用也。损本逐末,流遍华壤,递相师祖,久而愈扇。” 
- 捐本逐末- 成语解释:捐:抛弃;逐:追逐。 
 指抛弃根本,追求末节。- 成语出处:《北史・李谔传》:“捐本逐末,流遍华壤,递相师祖,久而愈扇。” 
- 舍本求末- 成语解释:舍:舍弃;求:追求。 
 抛弃根本的、主要的,而去追求枝节的、次要的。比喻不抓根本环节,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。- 成语出处:《关尹子・一宇》:“殊不知舍源求流,无时得源。舍本求末,无时得本。” 
- 舍本逐末- 成语解释:抛弃根本的;而在小事上下功夫。 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上农》: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,不令则不可以守,不可以战。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,其产约则轻迁徙,轻迁徙则国家有患,皆有远志,无有居心。” 
- 照本宣科- 成语解释:照:按照;本:书本;文本;宣科:原指道士诵读经文。 
 照着本子念条文。比喻不能随意发挥;死板地照现成文章或书本宣读。- 成语出处:元・关汉卿《西蜀梦》:“也不用僧人持咒,道士宣科。” 
- 一本正经- 成语解释:正经:庄重;正派。 
 形容态度规矩而庄重。- 成语出处: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26章:“我原是故意闹别扭,也知道自己要挨打,可是一板正经地对先生说:‘我这个破题做的很恰切,没有做错。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