鼎的成语(共122个)
举鼎绝膑
成语解释:绝:折断;膑:胫骨。
双手举鼎,折断胫骨。比喻能力小,不能负担重任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秦本纪》:“武王有力,好戏。力士任鄙、乌获、孟说皆至大官。王与孟说举鼎,绝膑。”
九鼎一丝
成语解释:同千钧一发,比喻非常危急。
成语出处:明・宋濂《同公塔铭》:“呜呼,贤首之宗不振久矣,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。”
力能扛鼎
成语解释:扛: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。
鼎:三足两耳的青铜器。
形容气力特别大。亦比喻笔力雄健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项羽本纪》:“籍(项羽)长八尺余,力能扛鼎,才气过人。”
片言九鼎
成语解释:九鼎:古代国家的宝器,象征九州。
比喻说话力量大,能起很大作用或指人说话十分守信。成语出处:明・程登吉《幼学琼林》第三卷:“毛遂片言九鼎,人重其言;季布一诺千金,人服其信。”
举鼎绝脰
成语解释:举:抬起;绝:折断;脰:颈项。
双手举起鼎而折断颈项。比喻力小不能胜任。成语出处:梁启超《中国国债史》:“今日我辈对于此国债问题当何如?将一惟政府所指派而唯唯负担,莫敢辞乎?举鼎绝脰之患,恐遂不免也。”
折鼎覆餗
成语解释:见“折足覆餗”。
成语出处:《南史・张弘策传》:“拓怯而无断,喧弱而不才,折鼎覆餗,忮踵可待。”
鼎足之势
成语解释: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。
成语出处:晋・孙楚《为石仲容与孙皓书》:“自谓三分鼎足之势。可以与泰山共相始终。”
鼎足而立
成语解释:鼎;古代烹煮用的炊具;多为圆形;三足两耳。像鼎那样三只脚并立。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;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淮阴侯列传》:“莫若两利而俱存之,三分天下,鼎足而居。”
鼎足而三
成语解释: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。也泛指三个方面。
成语出处:清・和邦额《夜谭随录・崔秀才》:“内则一妻一女一子,鼎足而三焉。”
鼎力相助
成语解释:鼎力:大力。
大力相助。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词,多用于求人相助时的客气话。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。成语出处:徐贵祥《历史的天空》第15章:“对于石云彪一类人物,理应鼎力相助。”
调和鼎鼐
成语解释:鼎:古代烹调食物的器具,三足两耳;鼐:大鼎。
于鼎鼐中调味。比喻处理国家大事。多指宰相职责。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・裴度传》:“果闻勿药之喜,更喜调鼎之功。”
大烹五鼎
成语解释:烹:烧煮;五鼎:古代士大夫祭祀用的祭品。
指吃饭食物精美。形容生活奢侈豪华。成语出处:清・岭南羽衣女士《东欧女豪杰》第一回:“就使住的是深居九重,吃的是大烹五鼎,看来似是快乐无比的,却是心窝儿里头常做个天人的战场。”
革旧鼎新
成语解释:同“革故鼎新”。
成语出处:明・李贽《代深有告文》之二:“切以诵经者,所以明心见性,礼忏者,所以革旧鼎新。”
鼎成龙去
成语解释: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于荆山下。
鼎既成,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。黄帝上骑,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,龙乃上去。”后以“鼎成龙去”指帝王去世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封禅书》:“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於荆山下。鼎既成,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。黄帝上骑,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,龙乃上去。”
鼎成龙升
成语解释:见“鼎成龙去”。
成语出处:明・郎瑛《七修类稿・国事一・象简龙衣联》:“高庙鼎成龙升之日,建文即位,成祖以燕王来,奔而不朝,盖以叔不拜侄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