鼎的成语(共122个)
一言九鼎
成语解释:一句话的分量就有九鼎那么重。形容能起决定作用的言论或意见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平原君列传》:“毛先生一至楚,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。”
牛鼎烹鸡
成语解释: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。比喻大材小用。
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・边让传》:“函牛之鼎以烹鸡,多汁则淡而不可食,少汁则熬而不可熟。”
列鼎而食
成语解释:形容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。
成语出处:《孔子家语・致思》:“从车百乘,积粟万钟,累茵而坐,列鼎而食。”
击钟鼎食
成语解释:打钟列鼎而食。形容贵族或富人生活奢华。
成语出处:汉・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击钟鼎食,连骑相过。”三国・魏・嵇康《卜疑》:“宁聚货千亿,击钟鼎食;枕藉芬芳,婉脔美色乎?”
鼎鼎大名
成语解释:鼎鼎:名声盛大的样子。
很大的名气。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反正前后》第一篇八:“为我们讲经学的一位鼎鼎大名的成都名士,只拿着一本《左传事纬》照本宣科。”
四海鼎沸
成语解释:四海: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,用以指全国各地;鼎沸:比喻局势不安定,如同鼎水沸腾。
形容天下大乱。成语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志・谯周传》:“既非秦末鼎沸之时,实有六国并据之势。”《晋书・祖逖传》:“若四海鼎沸,豪杰并起,吾与足下,当相避于中原耳。”
鼎镬刀锯
成语解释:鼎:古代烹用的青铜器物。
镬:大锅。
鼎镬:是古代的酷刑刑具,用以把人煮死。
指古代四种酷刑的刑具,引用指称最残酷的刑罚。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・拗相公饮恨半山堂》:“若见此奸贼,必手刃其头……虽赴鼎镬刀锯,亦无恨矣。”
拔山扛鼎
成语解释:拔:拔起来。
扛:两手举起。
鼎: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;多为青铜铸造而成;是非常重的器物。
拔起大山;举起鼎。形容力大无比。成语出处: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项羽本纪》:“籍长八尺余,力能扛鼎,才气过人。”又:“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’”
拔山举鼎
成语解释: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。
成语出处:《秦并六国平话》卷下:“籍是时年方二十四,力敌万夫,有拔山举鼎之威。”
三足鼎立
成语解释:鼎:古代烹煮的炊器;圆形;三足;两耳。
像三条腿的鼎那样立着。比喻三方分立的局面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窦融传》:“欲三分鼎,连衡合从,也宜以时定。”
天下鼎沸
成语解释:鼎:古代烹煮用的器物;鼎沸:鼎里的水沸腾。
比喻社会动荡,政局不稳,人心焕散,惶惶思变。成语出处:三国・魏・曹冏《六代论》:“由是天下鼎沸,奸凶并争。”
笙歌鼎沸
成语解释:形容乐声歌声热闹非常。
成语出处:宋・吴自牧《梦粱录・清明节》:“此日又有龙舟可观,都人不论贫富,倾城而出,笙歌鼎沸,鼓吹喧天。”
鼎鼐调和
成语解释: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,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,遂辅武丁以治国。后因以“鼎鼐调和”比喻处理国政。
成语出处: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,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,遂辅武丁以治国。
九鼎不足为重
成语解释:形容说话有分量,比较起来九鼎也不算重。
成语出处:宋・傅博《邵氏闻见后录》卷十五:“昔之所以议进退天下士大夫者,今又重之以权位,故其一言之出,则九鼎不足为重。”
鼎足三分
成语解释:鼎:古代炊具,三足两耳。
比喻三方分立,互相抗衡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淮阴侯列传》:“臣愿披腹心,输肝胆,效愚计,恐足下不能用也。诚能听臣之计,莫若两利而俱存之,三分天下,鼎足而居,其势莫敢先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