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割的成语

割的成语(共51个)

  • 地求和

    gē dì qiú hé

    成语解释:割让土地,求得和平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平原君列传》:“故不如亟割地求和,以疑天下,而慰秦之心。”

  • 任人宰

    rèn rén zǎi gē

    成语解释:宰:杀;割:切。
    听凭别人宰杀与欺辱,没有反抗的能力。

    成语出处:林语堂《机器与精神》:“中国之肯忍辱含垢,任人宰割,只以吞声忍气工夫对付,西人真不能望我们的项背。”

  • 不可分

    bù kě fēn gē

    成语解释:割:分割,划分。
    不容许割裂。

    成语出处:周恩来《对国民党召开“国大”的严正声明》:“政协各项决议,是各党派的临时大宪章,是一个整体而不可分割的。”

  • 肉补疮

    gē ròu bǔ chuāng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不计后果以救燃眉之急。

    成语出处:谷斯范《新桃花扇》第三一回:“老师相不必犹这些,依我看,不是‘割肉补疮’,而是‘调度有方’。”

  • 席分坐

    gē xí fēn zuò

    成语解释:席:坐席。
    把席割断,分开坐。比喻朋友绝交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德行》:“又尝同席读书,有乘轩冕过门者,宁读书如故,歆废书出看。宁割席分坐,曰:‘子非吾友也。’”

  • 肉饲虎

    gē ròu sì hǔ

    成语解释:饲:喂。
    割下身上的肉喂老虎。比喻既舍弃生命也无法满足对方的贪欲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魏公子列传》:“今有难,无他端而欲赴秦军,譬若以肉投馁虎,何功之有哉。”

  • 股疗亲

    gē gǔ liáo qīn

    成语解释:股:大腿。
    旧指孝子割舍自己腿上的肉来治疗父母的疾病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52回:“妯娌两个商议,说要割股疗亲,可以回生起死。”

  • 臂盟公

    gē bì méng gōng

    成语解释:割臂:刺破胳臂;盟:盟约。
    原指春秋战国时鲁庄公与孟任割破胳臂,订下婚约。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宁约(指男女秘订婚约)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庄公三十二年》:“初,公筑台,临党氏,见孟任,从之。閟。而以夫人言,许之,割臂盟公。生子般焉。”

  • 牵肠

    qiān cháng gē dù

    成语解释:①形容非常想念。②形容内心悲痛如刀割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白朴《小石调・恼煞人》曲:“为忆小卿,牵肠割肚,凄惶悄然无底末。”

  • 钝刀子

    dùn dāo zi gē ròu

    成语解释:钝:不锋利。
    用不锋利的刀割肉。比喻做事行动慢,不能快速解决问题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李商隐《杂纂》:不快意,印刀切物,破帆使我,树阴遮景致。

  • 两刃相,利钝乃知

    liǎng rèn xiāng gē , lì dùn nǎi zhī

    成语解释:利:锋利;乃:才。
    两把刀子交锋之后,才能知道哪把快哪把钝。比喻只有把两种学说、观点放在一起比较,才能判定是非曲直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王充《论衡・案书》:两刃相割,利钝乃知;二论相定,是非乃见。

  • 臂之盟

    gē bì zhī méng

    成语解释:割臂:刺破胳臂;盟:盟约。
    原指春秋战国时鲁庄公与孟任割破胳臂,订下婚约。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宁约(指男女秘订婚约)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庄公三十二年》:“初,公筑台,临党氏,见孟任,从之。閟。而以夫人言,许之,割臂盟公。生子般焉。”

  • 据称雄

    gē jù chēng xióng

    成语解释:割据:割地占据。
    以武力割占部分地区,在一国之内形成对抗的局面,以称雄一方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志・孙皓传》裴松之注引《江表传》:皓将败,与舅何植书曰:‘昔大皇帝以神武之略,奋三千之卒,割据江南。’

  • 须换袍

    gē xū huàn páo

    成语解释:须:胡须。
    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58回:“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。操闻之,即扯旗角包颈而逃。”

  • 恩断义

    gē ēn duàn yì

    成语解释:舍弃恩德,断绝道义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十六回:“自桃园缔盟,誓以同死;今何中道相违,割恩断义?”
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