步的成语(共211个)
龙行虎步
成语解释:行走的姿态像龙那样威武;像老虎那样矫健。多形容人的举止行动威仪庄重;如龙虎不凡。旧时指帝王的仪态。
成语出处:《宋书・武帝纪》:“刘裕龙行虎步,视瞻不凡,恐不为人下,宜蚤为其所。”
虎步龙行
成语解释: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。后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。
成语出处:《宋书・武帝纪上》:“刘裕龙行虎步,视瞻不凡,恐不为人下,宜早为其所。”
缓步代车
成语解释:缓:舒缓不急切。
慢步行走以代乘车。成语出处:唐・魏徴《隋书・刘炫传自赞》:“玩文史以恰神,阅鱼鸟以散虑,观省野物,登临园沼,缓步代车,无事为责。”
十步之内,自有芳草
成语解释:芳草:香草,比喻美德。
比喻处处都有人才。成语出处:唐・魏征《隋书・炀帝纪》:“方今宇宙平一,文轨攸同,十步之内,必有芳草,四海之中,岂天奇秀!”
步步生莲花
成语解释:莲花:荷花。
形容女子步态轻盈姿。成语出处:《南史・齐纪下・废帝东昏侯》:“(东昏侯)又凿金为莲华(花)以贴地,令潘妃行其上,曰:‘此步步生莲华(花)也。’”
国步艰难
成语解释:国步:国家的命运。
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。成语出处:《旧五代史・萧顷传》:“时国步艰难,连师倔强,率多奏请,欲立家庙于本镇,顷上章论奏。乃止。”
邯郸学步
成语解释:邯郸:战国时赵国的都城;步:迈步走路,步伐。
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、姿势特别优美大方;威武好看。燕国寿陵地方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到赵国去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。结果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势学到手;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;只好爬着回去。 比喻模仿别人不成;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。成语出处:庄周《庄子・秋水》:“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?未得国能,又失其故行矣,直匍匐而归耳。”
亦步亦趋
成语解释:亦:也;步:行走;趋:快走。
原指学生紧紧追随老师;后来形容处处模仿或一味地追随他人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田子方》:“夫子步亦步,夫子趋亦趋,夫子驰亦驰,夫子奔逸绝尘,而回瞠若乎后矣。”
跬步千里
成语解释:走一千里路,是半步半步积累起来的。比喻学习应该有恒,不要半途而废。
成语出处:《荀子・劝学》:“不积跬步,无以致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”
枉辔学步
成语解释:比喻错误地模仿别人。
成语出处:南朝・梁・刘勰《文心雕龙・定势》:“因利骋节,情采自凝;枉辔学步,力止寿陵。”
健步如飞
成语解释:健步:走起路来很有力量;速度很快。
步伐矫健;快得像飞。形容行走迅速。成语出处:清・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:“丽人牵坐路侧,自乃捉足,脱履相假。女喜着之,幸不凿枘,复起从行,健步如飞。”
七步之才
成语解释:形容人有才气;文思敏捷。
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文学》:“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,不成者行大法;应声便为诗曰:‘煮豆持作羹,漉菽以为汁;萁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;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!’”
平步登天
成语解释:比喻一下子就达到很高的地位或境界。
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22卷:“滞色已开,只在三日内自有奇遇,平步登天。”
膝行肘步
成语解释:膝盖和胳膊肘着地行走;匍匐而行。形容地位卑下,不敢与别人平起平坐。
成语出处:唐・王勃《山亭思友人序》:“陆平原、曹子建,足可以车载斗量;谢灵运、潘安仁,足可以膝行肘步。”
高步阔视
成语解释:同“高视阔步”。
成语出处:清・袁枚《新齐谐・冷秋江》:“果见一丈夫魋肩昂背,高步阔视,持大扇击手作拍板,口唱《大江东》,于于然来。群鬼尽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