烧的成语(共40个)
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
成语解释:比喻只要还有生命,就有将来和希望。
成语出处:明・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十二: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虽是遭此大祸,儿子官职还在,只要到得任所,便好了。”
留得青山在,不愁没柴烧
成语解释:比喻只要基础或根本还存在,暂时遭受损失或挫折无伤大体。
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82回:“姑娘身上不大好,还得自己开解着些。身子是根本,俗语说的:‘留得青山在,依旧有柴烧。’”
闲时不烧香,急来抱佛脚
成语解释:抱佛脚:拜佛。
比喻平时不往来,遇有急难才去恳求。指平时没有准备,临时慌忙应付。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十卷:“正是‘闲时不烧香,急来抱佛脚。’各各暗笑,落得受了买东西吃。”
平时不烧香,临时抱佛脚
成语解释:平时:平常;抱佛脚:拜佛。
比喻平时不往来,遇有急难才去恳求。指平时没有准备,临时慌忙应付。成语出处:鲁迅《杂论管闲事・做学问・灰色等》:“却还用‘平时不烧香,临时抱佛脚’十个字形容当今学术界大部分的状况。”
平时不烧香,急来抱佛脚
成语解释:谚语。原比喻平时不往来,遇有急难才去恳求。后多指平时没有准备,临时慌忙应付。
成语出处:冯玉祥《我的生活》第11章:“平时不烧香,急来抱佛脚,一旦听说要考试了,三位大臣立时着了慌。”
饥焰中烧
成语解释:犹饥火烧肠。形容饥饿难忍。
成语出处:清・王韬《淞隐漫录・王蟾香》:“日既暮,枵腹独行衢市间,饥焰中烧,无所为计。”
怒火中烧
成语解释:中:心中。
怒火在心中燃烧。形容极端愤怒。成语出处:宋・王迈《臞轩集》:“虚舟相触何心在,怒火虽炎一响空。”
火烧火燎
成语解释:燎:烘烤;烧烤。
指火在燃烧;火在烘烤。形容心情十分焦灼急迫或疼痛难熬。成语出处:魏巍《山雨》:“小嘎子火烧火燎地再也忍耐不住,就钻出磨房来。”
赤舌烧城
成语解释:赤:火红色。
赤舌如火,足以烧城。比喻毁谤或挑拔离间的话非常伤害人。成语出处:汉・扬雄《太玄・干》:“赤舌烧城,吐水于瓶。”
惹火烧身
成语解释:惹:招引。
比喻自己招灾惹祸害自己。成语出处:明・东鲁古狂生《醉醒石》第三回:“庄上人见典史亲来捉获,不知一件什么天大的事,生怕惹火烧身,连忙把余琳并冯氏,都送将出来。”
汤烧火热
成语解释:谓生病发高烧。
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二十回:“又见他汤烧火热,自己守着他,歪在旁边劝他:‘只养病,别想着些没要紧的事。’”
火烧眉毛
成语解释:火烧到眉毛了。比喻情势非常紧迫。也作“火烧眉睫”。
成语出处:宋・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・蒋山法泉禅师》:“问:‘如何是急,切一句?’师曰:‘火烧眉毛。’”
烧琴煮鹤
成语解释:拿琴当柴烧,把鹤煮了吃。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。
成语出处:宋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・西昆体》:“《西清诗话》云:‘《义山杂纂》,品目数十,盖以文滑稽者。其一曰杀风景,谓清泉濯足,花上晒裈,背山起楼,烧琴煮鹤,对花啜茶,松下喝道。’”
饥火烧肠
成语解释:形容饥饿难忍。
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应》:“饥火烧肠作牛吼,不知待得秋成否?”
赤口烧城
成语解释:赤舌:指谗言。
比喻谗言为害极其严重。成语出处:明・杨慎《后蚊赋》:“谮有国兮,赤口烧城;烦言喷兮,积毁销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