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出的成语

出的成语(共544个)

  • 白刀子进去,红刀子

    bái dāo zi jìn qù , hóng dāo zi chū lái
  • 好事不门,坏事传千里

    hǎo shì bù chū mén , huài shì chuán qiān lǐ
  • 没无常

    chū mò wú cháng

    成语解释:出:出现;没:隐没;无常:没有常规。
    忽而出现;忽而隐藏;没有一定的规律;令人无法捉摸。也作“出没不定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王十朋《王忠文公集・论广海二寇札子》:“海寇出没无常,尤为濒海州县之患。”

  • 将入相

    chū jiàng rù xiàng

    成语解释:出征可为将帅,入朝可为丞相。指兼有文武才能的人,也指文武职位都很高。

    成语出处:北魏《元英墓志》:“出将入相,朝望攸居。”

  • 深入浅

    shēn rù qiǎn chū

    成语解释: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;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朱之喻《朱舜水集》:“鸿论深入显出,切中事机,据理辩驳,虽有利口,无所复置其喙。”

  • 入不敷

    rù bù fū chū

    成语解释:敷:足够;出:支出。
    收入的不够开支的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07回:“但是家计萧条,入不敷出。”

  • 入不支

    rù bù zhī chū

    成语解释:支:付出。
    收入不够支付用度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行宫便殿奏札三》:“本路土瘠民贫……入少出多,往往例于常赋之外,多收加耗,重折价钱,尚且入不支出,公私俱困。”

  • 量入为

    liàng rù wéi chū

    成语解释:量:衡量;入:收入;出:支出。
    根据收的多少来决定支出的用度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王制》:“冢宰制国用,必于岁之杪。五谷皆入,然后制国用……量入以为出。”

  • 人头地

    chū rén tóu dì

    成语解释:原意是让这个人高出一头。后形容超过一般人或高人一等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欧阳修《与梅圣俞书》:“老夫当避路,放他出一头地也。”

  • 茅庐

    chū chū máo lú

    成语解释:茅庐:草屋。
    原意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;接受邀请;就任军师;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;大败曹兵;立下了战功。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;缺乏经验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39回:“博望相持用火攻,指挥如意笑谈中,直须惊破曹公胆,初出茅庐第一功。”

  • 水芙蓉

    chū shuǐ fú róng

    成语解释:芙蓉:荷花。
    刚露出水面的荷花。原比喻诗写得清新;后也形容女子的容貌清秀美丽。也作“芙蓉出水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洪咨夔《沁园春・用周潜夫韵》词:“濂溪家住江湄,爱出水芙蓉清绝姿。”

  • 悖入悖

    bèi rù bèi chū

    成语解释:悖:违背、胡乱。
   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物,也会被别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去。胡乱弄来的钱又胡乱花掉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大学》:“是故财聚则民散,财散则民聚。是故言悖而出者,亦悖而入,货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。”

  • 有名

    shī chū yǒu míng

    成语解释:师:军队;名:名义,引伸为理由。
    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。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檀弓下》:“师必有名。”

  • 无名

    shī chū wú míng

    成语解释:师:军队;名:名义;理由。
    出兵没有正当理由。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。

    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高帝纪上》:“兵出无名,事故不成。”

  • 三竿

    rì chū sān gān

    成语解释:太阳升起来离地面已有三根竹竿那样高。约为午前八、九点钟。形容天已大亮,时间不早了。也形容人起床太晚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南齐书・天文志上》:“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,日出高三竿,朱色赤黄,日晕,虹抱珥直背。”
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