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的成语(共135个)
言传身教
成语解释:言传:语言上传授、讲解;身教:亲身以行动教导。
一面在言语上传授;讲解;一面在行动上示范。指言语行动起模范作用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第五伦传》:“以身教者从,以言教者论。”
传檄而定
成语解释:檄:讨敌文书;定:平定。
比喻不待出兵,只要用一纸文书,就可以降服敌方,安定局势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淮阴侯列传》:“今大王举而东,三秦可传檄而定也。”
捷报频传
成语解释:捷报:胜利的消息;频:屡次;连续多次。
胜利的消息不断传来。成语出处:徐迟《地质之光》:“华北大平原上捷报频传。以后大港油田、胜利油田,其他油田相继建成。”
口口相传
成语解释:不著文学,口头相传。
成语出处:宋・洪迈《夷坚丙志・黄十翁》:“汝还世五年,传吾语于人间,作善者即生人世,受安乐福;作恶者万劫不回,受无间苦。令闻此者口口相传。”
代代相传
成语解释:一代一代相继传授、流传。也作“世代相传”。
成语出处:陆文夫《被女性化的苏州人》:“代代相传,使得苏州人在文化心态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。”
以心传心
成语解释:佛教禅宗用语。指离开语文文字而以慧心相传授。
成语出处: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・行由品》:“法则以心传心,皆令自悟自解。”
口传心授
成语解释:心授:不立文字;以师徒心心相印;理解契合;传法授受。
通过口头讲述和心中悟解来传授。成语出处:明・解缙《春雨杂述・评书》:“学书之法,非口传心授,不得其精。”
圣经贤传
成语解释:旧指圣人手订的经典和贤人阐释的著作。
成语出处:唐韩愈《答殷侍御书》:“圣经贤传,屏而不省,要妙之义,无自而寻。”
一脉相传
成语解释:从同一血统、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。比喻某种思想、行为或学说之间的继承关系。
成语出处:明・汪廷讷《三祝记・叙别》:“纯仁今日将麦舟赈济曼卿,这才是一脉相传,何愁皇天不佑。”
口耳相传
成语解释: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。
成语出处:鲁迅《汉文学史纲要》第一篇:“口耳相传,或逮后世。”
飞眼传情
成语解释:借眼睛来传递感情。
成语出处:清・刘鹗《老残游记续集遗稿》第三回:“我们也少不得对人家瞧瞧,朝人家笑笑,人家就说我们飞眼传情了,少不得更亲近点。”
传闻失实
成语解释:传闻:听别人所讲。
传言已经不符合真实情况。成语出处: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・水经注>》:“故于滦河之正源,三藏水之次序,白檀要阳之建置,俱不免附会乖错,甚至以浙江妄合姚江,尤为传闻失实。”
恶事传千里
成语解释:恶事:坏事,丑事。
形容败坏名誉的事很容易传开来。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4回:“自古道:好事不出门,恶事传千里。不到半月之间,街坊邻居,都知得了,只瞒着武大一个不知。”
一传十,十传百
成语解释:原指疾病传染,后形容消息传播极快。
成语出处:宋・陶彀《清异录・丧葬义疾》:“一传十,十传百,展转无穷,故号义疾。”
一人传虚,万人传实
成语解释:虚:不确实,指无中生有的事。
本来没有的事,传的人多了,就信以为真。成语出处:宋・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・契讷禅师》:“问:‘如何是东禅家风?’师曰:‘一人传虚,万人传实。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