赃的成语(共39个)
捉奸见双,捉贼见赃,杀人见伤
成语解释:奸:通奸;赃:赃物。
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。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6回:“自古道:‘捉奸见双,捉贼见赃,杀人见伤。’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,你又不曾捉得他奸。”
赃贿狼藉
成语解释:指贪污受贿,行为不检,名声败坏。亦作“赃贿狼籍”。
成语出处:《陈书・蔡景历传》:“天嘉之世,赃贿狼藉,圣恩录用,许以更鸣,裂壤崇阶,不远斯复。”
拿贼拿赃,拿奸拿双
成语解释:赃:赃物;奸:通奸。
捉贼要有赃证,捉奸要有成双人证。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。成语出处:清・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62回:“拿贼拿赃,拿奸拿双,你又不曾捉住他的孤老,你活活的打杀了媳妇,这是要偿命的。”
赃污狼藉
成语解释:指贪污受贿,行为不检,名声败坏。
成语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武帝纪》:“长吏多阿附贵戚,赃污狼藉。”
拿贼见赃
成语解释:捉贼要查到赃物做凭证。
成语出处:明・无名氏《认金梳》第三折:“拿贼见赃,杀人验伤,我有何罪也?”明・汤显祖《牡丹亭》第五十三出:“谁是贼?老大人拿贼见赃,不曾捉奸见床来!”
贪赃枉法
成语解释:贪赃:官吏接受贿赂;枉法:歪曲和违背法律。
指贪污受贿;违法乱纪。成语出处:元・无名氏《陈州粜米》:“谁想那两个到的陈州,贪赃坏法,饮酒非为。”
坐地分赃
成语解释:赃:赃物。
就地瓜分赃物。头目坐地分取赃物。成语出处:《品花宝鉴》第23回:“他便坐地分赃,是要陋规的。”
捉贼捉赃
成语解释:比喻处理是非的事,要以事实为根据。
成语出处:宋・胡太初《昼帘绪论・治狱》:“谚曰:‘捉贼捉脏,捉捉双。’此虽俚言,极为有道。”
拿贼拿赃
成语解释:捉贼要查到赃物做凭证。
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三十八回:“常言道:拿贼拿赃那怪物做了三年皇帝,又不曾走了马脚,漏了风声……我老孙就有本事拿住他,也不好定个罪名。”
真赃真贼
成语解释:赃物、罪犯都确凿无疑。指犯罪的证据确凿。
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三十三回:“黄信道:‘还你一个证见,教你看真赃真贼,我不屈你。左右,与我推将来。’”
真赃实犯
成语解释:赃物是真的,罪犯是确实的。泛指犯罪的证据确凿。
成语出处:明・徐渭《女状元》第三出:“临邛卓家失了盗,那伙做公的没处拿真赃实犯。”
捉奸见双,捉贼见赃
成语解释:奸:通奸。
捉拿奸情必须同时抓住奸夫淫妇,捉拿盗贼必须同时抓住赃物。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。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6回:“自古道:‘捉奸见双,捉贼见赃,杀人见伤。’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,你又不曾捉得他奸。”
捉贼见赃,捉奸见双
成语解释:赃:赃物;奸:通奸。
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。成语出处:元・李文蔚《燕青博鱼》第三折:“常言道:‘捉贼见赃,捉奸见双。’燕大,你既要拿奸,如今还我奸夫来便罢,若没奸夫……,我与你要见一个明白!”
拿贼要赃,拿奸要双
成语解释:赃:赃物;奸:通奸。
捉贼要有赃证,捉奸要有成双人证。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。成语出处:元・马致远《还牢末》第一折:“那梁山泊果然有个李逵,原来孔目结交贼人?二嫂,你晓得拿贼要赃,拿奸要双,如今那匾金环子在谁人收着?”
拿贼要赃,捉奸要双
成语解释:赃:赃物;奸:通奸。
捉贼要有赃证,捉奸要有成双人证。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。成语出处:《斩鬼传》第11回:“俗语说得好,拿贼要赃,捉奸要双……今日他的老婆,为何不来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