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的成语(共56个)
- 有根有据- 成语解释:有根据,不是凭空捏造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吴璿《飞龙全传》第八回:“郑恩听了这一席话,欲待不信,这卖油梆子现在,是他掐算出来的,似乎有根有据,怎么不信?” 
- 据高临下- 成语解释:凭借高处俯控低处,指凭仗优势地位足以控制别人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郑观应《盛世危言・边防一》:“盖有土垒,则据高临下,敌必不克骤攻。” 
- 证据确凿- 成语解释:确凿:确实。 
 证据确实可靠,无法否认。- 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八十六回:“尸场检验,证据确凿。且并未用刑,尔兄自认斗杀,招供在案。今尔远来,并非目睹,何得捏词妄控。理应治罪,姑念为兄情切,且恕。不准。” 
- 进退失据- 成语解释:据:依据;凭借。 
 前进、后退都失去了依据。形容无处安身;亦指进退两难。- 成语出处:宋・陈亮《谢安比王导》:“温一心,以为有鸿鹄将至,故气不足以决之,而进退失据。” 
- 进可以攻,据可以守- 成语解释:进:前进;退:退却;据:占据。 
 前进可以攻击,后退可以固守。比喻进攻和防守都有主动权。- 成语出处:刘流《烈火金刚》第29回:“要是利用得好,那是进可以攻,据可以守,游可以击,退可以走。” 
- 愿闻显据,以核理实- 成语解释:愿意听到明显的证据,以核实事理与客观实际。 -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祖冲之《辩戴法兴难新历》:“夫为合必有不合,愿闻显据,以核理实。” 
- 言之有据- 成语解释:说话和写文章有充分的证据或事实根据。 
- 进退无据- 成语解释: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。形容无处容身。也指进退两难。 - 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・樊英传》:“而子始以不訾之身,怒万乘之主;及其享受爵禄,又不闻匡救之术,进退无所据矣。” 
- 鹊巢鸠据- 成语解释:同“鹊巢鸠居”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・鬼求人》:“夫鹊巢鸠据,事理本直。” 
- 窃据要津- 成语解释:比喻用阴谋手段占据重要的职位。 - 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》:“若夫暗藏之汪精卫则招摇过市,窃据要津;匿影藏形,深入社会。” 
- 不足为据- 成语解释:足:够得上;据:证据。 
 不能作为依据。- 成语出处:鲁迅《且介亭杂文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》:“自信力的有无,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,要自己去看地底下。” 
- 败绩失据- 成语解释:指事业失败而无所凭依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叶绍翁《四朝闻见录贤良续刻第三则》:“历数世,未尝有败绩失据之过。” 
- 虎据龙蟠- 成语解释:形容地势雄伟险要。同“虎踞龙盘”。 - 成语出处:北周 庚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昔之虎据龙蟠,加以黄旗紫气;莫不随狐兔而窟穴,与风尘而殄悴。” 
- 被甲据鞍- 成语解释:形容武将年虽老而壮志不减。 - 成语出处:《後汉书・马援传》载:汉・马援年六十二,请出征,光武帝以其老,未许。“援自请曰: ‘臣尚能被甲上马。’帝令试之。援据鞍顾眄,以示可用。帝笑曰:‘矍铄哉是翁也!’”。 
- 支策据梧- 成语解释:语本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昭文之鼓琴也,师旷之枝策也,惠子之据梧也,三子之知,几乎皆其盛者也,故载之末年。 
 ”此谓昭文弹琴、师旷持杖击节、惠子倚在梧桐树下辩论,三人的技艺几乎都算得上登峰造极,所以载誉于晚年。后以“支策据梧”形容用心劳神。- 成语出处:语本《庄子・齐物论》:“昭文之鼓琴也,师旷之枝策也,惠子之据梧也,三子之知,几乎皆其盛者也,故载之末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