叹的成语(共62个)
一倡三叹
成语解释:《荀子·礼论》:“清庙之歌,一倡而三叹也。
”谓一人歌唱,三人相和。后多用以形容音乐、诗文优美,富有余味,令人赞赏不己。倡,亦作“唱”。成语出处:《荀子・礼论》:“清庙之歌,一倡而三叹也。”
一咏三叹
成语解释:一个人领头唱,三个人和着唱。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。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。
成语出处:《荀子・礼论》:清庙之歌,一倡而三叹也。
叹观止矣
成语解释: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襄公二十九年》记载:吴国的季札在鲁国看各种乐舞,看到舜时的乐舞,十分赞美,说:“观止矣。”
短吁长叹
成语解释:吁:叹气。
长声、短声不住地叹息不止。成语出处:元・杨暹《西游记》第四本第15出:“我今日得救还,草舍间、免了些短吁长叹。”
北门之叹
成语解释:北门:《诗经》中的一篇,有怀才不遇之意;叹:叹息。
指怀才不遇而发出的叹息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言语》:北门之叹,久已上闻,穷猿奔林,岂暇择木乎。
叹老嗟卑
成语解释:感叹年已老大而犹未显达。
成语出处:宋・陆游《岁莫》诗:“小筑幽栖与拙宜,读书写字伴儿嬉,已无叹老嗟卑意,却喜分冬守岁时。”
凤叹虎视
成语解释:形容谈吐文雅,器宇轩昂。
成语出处:《文选・曹植〈与吴季重书〉》:“足下鹰扬其体,凤叹虎视,谓萧曹不足俦,卫霍不足侔也。”李善注:“凤以喻文也,虎以喻武也。叹犹歌也。取美壮之意。”
咳声叹气
成语解释:因忧伤、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。
成语出处:《负曝闲谈》第六回:“江裴度无法,只得咳声叹气的出得行门,偏偏包车夫又不知去向,把他恨得跺脚。”
染丝之叹
成语解释:把绸缎放在颜料里,颜色发生了变化。比喻本来相同的事物,因受环境影响而变成不同的事物。
成语出处:《墨子・所染》:见染丝而叹曰:‘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,所入者变,其色亦变。’
嗳声叹气
成语解释:因伤感、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。
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80回:“薛蟠急得说又不好,劝又不好,打又不好,央告又不好,只是出入嗳声叹气。”
髀肉之叹
成语解释:指悲叹没有建立功绩的机会。
成语出处:《三国志.先主传》中刘备云:吾常身不离鞍,髀肉皆消。今不复骑,髀里肉生。日月若驰,老将至矣,而功业不建,是以悲耳。
长嘘短叹
成语解释:指叹息不已。
成语出处: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二九章:“他[崇祯]将御案上的文书一推,不由地长嘘短叹,喃喃地自语说:‘饷呵,饷呵,没有饷的日子如何撑持?’”
废书而叹
成语解释: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孟子荀卿列传》:“太史公曰:余读《孟子》书,至梁惠王问‘何以利吾国’,未尝不废书而叹也。”
废书长叹
成语解释:废:放下。
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,发出感叹。形容读书时对其内容有所感触而置书兴叹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孟子荀卿列传》:太史公曰:余读《孟子》书,至梁惠王问‘何以利吾国’,未尝不废书而叹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