叹的成语(共62个)
- 抚髀长叹- 成语解释:髀:股部,大腿。 
 抚摩大腿,发出长长的叹息。指久处安逸而无所作为发出的慨叹。-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四卷:“不觉抚髀长叹道:‘事皆前定,……安能久于人世乎!’” 
- 触目兴叹- 成语解释:看到某种情况而引起感叹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李贽《焚书・杂述・杂说》:“一旦见景生情,触目兴叹。” 
- 扼腕叹息- 成语解释:扼:握住;抓住。 
 握着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。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。- 成语出处:晋・王隐《晋书・刘锟传》:“臣所以泣血宵呤扼腕长叹者也。” 
- 击节称叹- 成语解释:节:节拍;击节:打拍子;叹:赞叹。 
 指打着拍子欣赏诗文或艺术作品。- 成语出处:清・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・叶生》:“公期望基切,闱后索文读之,击节称叹,不意时数限人,文章憎命,及放榜时,依然铩羽。” 
- 赞叹不置- 成语解释:赞叹:称赞;置:停止。 
 不停地称赞。形容对人或事物非常赞赏。- 成语出处:清·王韬《淞隐漫录·鹃红女史》:“时虽隆冬,而花木绮馥,无异三春。生大奇之,赞叹不置。” 
- 短叹长吁- 成语解释:吁:叹息。 
 短一声、长一声不停地叹气。- 成语出处:元・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五本第四折:“不见时准备着千言万语,得相逢都变做短叹长吁。” 
- 向若而叹- 成语解释:比喻向高明者折服,而自叹不如。 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秋水》:“至于北海,东面而视,不见水端,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,望洋向若而叹曰:‘……今我睹子之难穷也,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。’” 
- 朱弦三叹- 成语解释:《礼记·乐记》:“《清庙》之瑟,朱弦而疏越,壹倡而三叹,有遗音者矣。 
 ”后因以“朱弦三叹”指称音乐的美妙。- 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乐记》:“《清庙》之瑟,朱弦而疏越,壹倡而三叹,有遗音者矣。” 
- 哀声叹气- 成语解释:指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叹息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38卷:“终日他没心没想,哀声叹气。” 
- 风木叹- 成语解释:风木:同“风树”,比喻因父母亡故,不能奉养。 
 指丧父母的悲伤。- 成语出处:宋・陆游《焚黄》:“早岁已形风木叹,余生永废《蓼莪》诗。” 
- 司马牛之叹- 成语解释:比喻对孑然一身、孤立无援的感叹。 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颜渊》:“司马牛忧曰:‘人皆有兄弟,我独亡。’” 
- 喟然而叹- 成语解释:喟然:叹气的样子。 
 形容因深有感慨而叹息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礼运》:“昔者仲尼与于蜡宾,事毕,出游于观上,喟然而叹。” 
- 壹倡三叹- 成语解释:指一人歌唱,三人应和。 - 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乐记》:“《清庙》之瑟,朱弦而疏越,壹倡而三叹,有遗音者矣。” 
- 人鼠之叹- 成语解释: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悬殊。 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李斯列传》:“于是李斯乃叹曰:‘人之贤、不肖,譬如鼠矣,在所自处耳!’” 
- 广武之叹- 成语解释:广武:地名。 
 为缺乏能人反使徒有虚名的人得意于一时而发出的感叹。- 成语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王粲传》:尝登广武,观楚、汉战处,乃叹曰:‘时无英才,使竖子成名乎。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