厘的成语(共25个)
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
成语解释:指细微的失误,可导致巨大的差错。
成语出处:《大戴礼记・保傅》:“《易》曰:‘正其本,万物理。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。’故君子慎重始也。”
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
成语解释: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,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先进》:“过犹不及”宋・朱熹集注:“夫过不及,均也。差之毫厘,缪以千里。”
毫厘千里
成语解释:毫、厘: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。
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,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保傅》:“《易》曰:‘正其本,万物理,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,故君子慎始也’”
失之毫厘,差以千里
成语解释:指细微的失误,可导致巨大的差错。
成语出处:《陈书・虞荔传》:“夫安危之兆,祸福之机,匪独天时,亦由人事。失之毫厘,差以千里。是以明智之士,据重位而不倾,执大节而不失,岂惑于浮辞哉?”
分毫析厘
成语解释:毫、厘:都是细小的单位名称;析:剖析。
分析一毫一厘。形容分析细微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梁・刘勰《文心雕龙・定势》:“世之作者,或好烦文博採,深沉其旨者;或好离言辨白,分毫析厘者。”
毫厘不爽
成语解释:毫:细毛;发:头发;爽:差错。
形容一点不差。成语出处:清・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・邑人》:“呼邻问之,则市肉方归。言其片数斤数,毫发不爽。”
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
成语解释: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,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。
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经解》:“《易》曰:‘君子慎始,差若毫厘,缪以千里。’” 《魏书・乐志》:“但气有盈虚,黍有巨细,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。”
一分一厘
成语解释:分、厘:金钱单位,1元=10角,1角=10分,1=10厘。
形容很少的数量。成语出处:清・庾岭劳人《蜃楼志》第23回:“你若短了一分一厘,怕不全家处斩?”
一厘一毫
成语解释:形容极少的数量。
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奏巡历婺衢救荒事件状》:“常山、开化系灾伤极重去处,而常山所放仅及一分六厘有奇;而开化又止一厘一毫而已。”
差以毫厘,谬以千里
成语解释:差:相差;毫厘:很小的计量单位;谬:同“缪”。
开始时相差很微小,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。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司马迁传》:“故《易》曰:‘差以毫厘,谬以千里。’”
差以毫厘,失之千里
成语解释: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,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。
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经解》:“《易》曰:‘君子慎始,差若毫厘,缪以千里。’”
差若毫厘,谬以千里
成语解释: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,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。
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经解》:“《易》曰:‘君子慎始,差若毫厘,缪以千里。’”
豪厘之差,将致千里
成语解释:豪:通“毫”;厘:很小的计量单位;差:差异;致:招引。
指极其微小的差错,最终会造成很大的错误。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陶侃传》:“然某等区区,实恐理失于内,事败于外,豪厘之差,将致千里,使荆蛮乖离,西嵎不守,唇亡齿寒,侵逼无限也。”
豪厘不伐,将用斧柯
成语解释:豪,通“毫”。比喻祸害初萌生时若不加重视,酿成大患后再要消除,就很困难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苏秦列传》:“《周书》曰:‘绵绵不绝,蔓蔓奈何?豪厘不伐,将用斧柯,前虑不定,将有大患,将奈之何?’”
失之千里,差若毫厘
成语解释:指细微的失误,可导致巨大的差错。
成语出处:唐・魏征《隋书・天文志上》:“失之千里,差若毫厘,大象一乖,馀何可验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