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的成语(共351个)
除暴安良
成语解释:暴:暴徒;泛指给人民带来危害的人;安:安顺、安抚;良:善良的人;良民。
除掉为非作歹的坏人;安抚善良的百姓。也作“安良除暴”。成语出处:清・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60回:“俺闻剑客行为莫不至公无私,倘心存偏袒,未有不遭恶报;至除暴安良,尤为切要。”
济世安人
成语解释:拯救时世,安定人民。
成语出处:唐・刘禹锡《哭吕衡州》:“一夜霜风雕玉芝,苍生望绝士林悲,空怀济世安人略,不见男婚女嫁时。”
少安毋躁
成语解释:毋:不要。
暂且安心等一会儿;不要急躁。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答吕毉山人书》:“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,听仆所为,少安无躁。”
苟且偷安
成语解释:不求上进;不顾将来;只贪图眼前的安宁。苟且:得过且过;偷安:贪图安逸。
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策略三》:“天下独患柔弱而不振,怠惰而不肃,苟且偷安而不知长久之计。”
安魂定魄
成语解释:魂、魄:人的灵气、精神。
指使人心安定。成语出处:明・汤显祖《牡丹亭》第三十四出:“不寻常,安魂定魄赛过反精香。”
随遇而安
成语解释:随:顺从;遇:遭遇;安:安然自得。
顺从环境的变化而安然自得;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并感到满足。成语出处: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:“计算起来,也是吾生有限,浩劫无涯,倒莫如随遇而安。”
心安理得
成语解释: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;心很坦然。安:安静;安然;理:情理;得:适合。
成语出处:清・吴趼人《瞎骗奇闻》:“你别瞧我摆了店面,天天卖钱,那是自己本事换来的,我用着心安理得。”
安枕而卧
成语解释:放好枕头睡大觉。比喻太平无事,不必担忧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黥英列传》:“使布出于上计,山东非汉之有也;出于中计,胜败之数未可知也;出于下计,陛下安枕而卧矣。”
安闲自在
成语解释:安静清闲,自由自在。形容清闲无事。
成语出处:明・李贽《焚书・预约・早晚礼仪》:“有问乃答,不问即默,安闲自在,从容应付,不敢慢之,不可敬之。”
坐不安席
成语解释:席:坐席。
形容心中有事,坐立不安。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十回:“祭足被囚于军府,甲士周围把守,水泄不通。祭足疑惧,坐不安席。”
忐忑不安
成语解释: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。忐忑:心神不安定。
成语出处:清・吴趼人《糊涂世界》第九卷:“两道听了这话,心里忐忑不定。”
局促不安
成语解释:局促:也作“侷促”;或“跼促”;拘束;不自然。
形容举止受约束、不自然、不安静的样子。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12回:“昭公虽不治罪,心中怏怏,恩礼稍减于昔日。祭足亦觉跼蹐不安,每每称疾不朝。”
坐卧不安
成语解释:坐不稳;睡不安。形容心情紧张;情绪不安。
成语出处:《坛经・行由品》:“房中思想,坐卧不安。”
惶惶不安
成语解释:惶惶:恐惧不安。
指心中惊慌害怕;心神不安定。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回:“董卓屯兵城外,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,横行街市,百姓惶惶不安。”
卧不安席
成语解释:睡不安宁。形容心事、忧虑重重。
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・楚策一》:“寡人卧不安席,食不甘味,心摇摇如悬旌,而无所终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