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的成语(共351个)
既来之,则安之
成语解释: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,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。后指既然来了,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季氏》:“夫如是,故远人不服,则修文德以来之。既来之,则安之。”
己之所不安,勿施于人
成语解释:施:加,给予。
自己不愿意的,不要加给别人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齐・管仲《管子・版法解》:“度恕者,度之于己也。己之所不安,勿施于人。”
惶恐不安
成语解释:惶恐:惊慌、害怕。
惊慌、害怕得不得安宁。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王莽传下》:“人民正营。”唐・颜师古注:“正营,惶恐不安之意也。”
长治久安
成语解释:治:太平。
国家、社会长期太平安宁。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贾谊传》:“建久安之势,成长治之业。”
居安思危
成语解释:居:处在。
处于安全的环境;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襄公十一年》:“《书》曰:‘居安思危’,思则有备,有备无患。”
生知安行
成语解释:生来就知道天下通行的大道,从容安然地实现天下的大道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中庸》:“或生而知之,或学而知之,或困而知之,及其知之一也。或安而行之,或利而行之,或勉强而行之:及其成功一也。”
惴惴不安
成语解释:指担心害怕(惴惴:恐惧、担忧的样子)。
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小雅・小宛》:“惴惴小心,如临于谷。”
居安虑危
成语解释:同“居安思危”。
成语出处:《宋书・文五王传》:“龙舟所幸,理必利涉,然居安虑危,不可不惧。”
去危就安
成语解释:离开危险,达到平安。
成语出处:《北齐书・文襄帝纪》:“去危就安,今归正朔;转祸为福,已脱罗网。”
安若泰山
成语解释:形容极其平安稳固。同“安如泰山”。
成语出处:《南史・梁纪下论》:“自谓安若泰山,算无遗策。”
济世安民
成语解释:使国家得到治理,百姓安居乐业。
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・太宗本纪上》:“龙凤之姿,天日之表,其年将二十,必能济世安民矣。”
坐立不安
成语解释:坐着站着都不安宁。形容烦躁、紧张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37回:“今日天使李俊在家,坐立不安。”
六畜不安
成语解释:六畜:牛、马、羊、豕、鸡、犬。
所有牲畜都不得安宁。成语出处:清・刘鹗《老残游记》:“要我去扰得人家六畜不安,末后连我也把个小命儿送掉了,图着什么呢?”
民安国泰
成语解释:人民安乐,国家太平。
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・卖油郎独占花魁》:“大宋自太祖开基,太宗嗣位,历传真、仁、英、神、哲共是七代帝王,都则偃武修文,民安国泰。”
少安勿躁
成语解释:少:略微;安:安定;躁:急躁。
稍微耐心点,不要急躁。成语出处:曾朴《孽海花》第29回:“愿少安勿躁!且待千秋军火到此,一探彼会内情,如有实际,再谋举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