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科的成语

科的成语(共33个)

  • 玉律

    jīn kē yù lǜ

    成语解释:金、玉:比喻贵重。
    科、律:法律条文。
    原指法律条文尽善尽美。后指不能更改、必须遵守的信条。

    成语出处:五代十国・前蜀・杜光庭《胡常侍修黄箓斋词》:“金科玉律,云篆瑶章,先万法以垂文。”

  • 五子登

    wǔ zǐ dēng kē

    成语解释:用作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《宋史・窦仪传》记载: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、俨、侃、偁、僖相继及第,故称“五子登科”。

  • 暴敛

    hèng kē bào liǎn

    成语解释:同“横征暴赋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元史・外夷传一・高丽》:“佥议司官不肯供报民户版籍,州县疆界,本国横科暴敛,民少官多,刑罚不一,若止依本俗行事,实难抚治。”

  • 照本宣

    zhào běn xuān kē

    成语解释:照:按照;本:书本;文本;宣科:原指道士诵读经文。
    照着本子念条文。比喻不能随意发挥;死板地照现成文章或书本宣读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关汉卿《西蜀梦》:“也不用僧人持咒,道士宣科。”

  • 打哄

    cuō kē dǎ hòng

    成语解释:犹言插科打诨。戏曲、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汤显祖《南柯记・漫遣》:“自家扬州城中有名的一个溜二便是。一生浪荡,半世风流。但是晦气的人家,便请我撮科打哄;不管有趣的子弟,都与他钻懒帮闲。”

  • 打诨

    chā kē dǎ hùn

    成语解释:科:古代戏曲用语;插科:指剧中人的表情和动作;诨:戏谑;开玩笑;打诨:用诙谐的语言相戏谑。
    指演剧中插入一些滑稽幽默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逗引观众发笑。现也指在郑重场合中插入的戏谑动作或言语。也作“撒科打诨”、“搀科散诨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高明《琵琶记・副末开场》:“休论插科打诨,也不寻宫数调,只看子孝与妻贤。”

  • 玉条

    jīn kē yù tiáo

    成语解释:科、条:法律条文。
    原指完美的法律条文。后指不能更改、必须遵守的信条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扬雄《剧秦美新》:“懿律嘉量,金科玉条。”

  • 作奸犯

    zuò jiān fàn kē

    成语解释:作奸:干坏事;科:科条;法律条文。
    为非作歹;触犯律条。

    成语出处:三国・蜀 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若有作奸犯科,及为忠善者,宜付有司,论其刑赏。”

  • 班出身

    kē bān chū shēn

    成语解释:科班:指旧时招收儿童;培养为戏曲演员的组织。
    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。

    成语出处:茅盾《升学与就业》:“中外古今有不少伟大的事业家都不是‘学校’‘科班’出身,甚至科学家也有从没进过什么理工大学的!”

  • 后进

    yíng kē hòu jìn

    成语解释:泉水遇到坑洼,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。比喻学习应步步落实,不能只图虚名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离娄下》:“原泉混混,不舍昼夜,盈科而后进,放乎四海。”

  • 取士

    kāi kē qǔ shì

    成语解释:科:科举考试。
    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4回:“你只想朝廷开科取士,为国求贤,这是何等大典。”

  • 头跣足

    kē tóu xiǎn zú

    成语解释:光着头赤着脚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田昼《筑长堤》:“科头跣足不得稽,要与官长修长堤。”

  • 打诨插

    dǎ hùn chā kē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撒科打诨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李斗《扬州画舫录・新城北录下》:“小丑丁秀容打诨插科,令人绝倒。”

  • 使砌

    chā kē shǐ qì

    成语解释:砌,拼凑;捏造。指以滑稽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引人发笑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无名氏《张协状元》戏文第一出:“苦会插科使砌,何吝搽灰抹土,歌笑满堂中。”

  • 玉臬

    jīn kē yù niè

    成语解释:同“金科玉律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闻一多《女神之地方色彩》:“各种各料虽互相差异,却又互相调和,这便正符那条艺术底金科玉臬‘变异中之一律’了。”
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