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词的成语

词的成语(共134个)

  • 不达意

    cí bù dá yì

    成语解释:达:表达。
    语言或文辞不能确切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。也作“文不逮意”、“辞不达意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30回:“还要中西文字兼通的才行;不然,必有个词不达意的毛病。”

  • 滥调

    chén cí làn diào

    成语解释:陈词:陈旧的不合实用的言词;滥:空泛;失真。
    陈旧、空泛、不切实际的论调。

    成语出处:萧乾《老报人馀笔・随想录》:“里面开列了记者经常使用的一些陈词滥调,诸如‘众所周知’。”

  • 理屈

    lǐ qū cí qióng

    成语解释:理:道理;理由;屈:短;尽;穷:穷尽。
    理由站不住脚;无话可说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先进》:“是故恶夫佞者”宋・朱熹集注:“子路之言,非其本意,但理屈词穷,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。”

  • 夸大其

    kuā dà qí cí

    成语解释:词:言论。
    语言夸张;超过事实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《宋史・王祖道传》:“蔡京开边,祖道欲乘时徼富贵,诱王江酋、杨晟免等使纳士,夸大其辞。”

  • 夺理

    qiǎng cí duó lǐ

    成语解释:指无理强辩;想说成有理的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3回:“座上一人忽曰:‘孔明所言,皆强词夺理,均非正论,不必再言。”

  • 一面之

    yī miàn zhī cí

    成语解释:单方面的言辞;即某一个方面的意见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:“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,杨仪等必投魏矣。”

  • 念念有

    niàn niàn yǒu cí

    成语解释:念念:嘴里连续不断地叨念着;有词:有像歌诀似的词语。
    旧指有法术的人掐诀念咒;或指和尚念经以及说祈祷的话等。现指低声自语;或含糊不清地说个不停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:“手里捻珠,口内念念有词,往那巽地上吹了一口气,忽的吹降去,便是一狂风。”

  • 厉色

    yán cí lì sè

    成语解释:色:脸色。
    说话很严厉,脸色很严肃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56回:“要送木兰到营中去,反是木兰严词厉色催逼转来。”

  • 歌赋

    shī cí gē fù

    成语解释:文章的四种形式。指作文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四卷:“那阮三年方二九,一貌非俗,诗词歌赋,般般皆晓。”

  • 穷理极

    cí qióng lǐ jí

    成语解释:穷:完,尽;极:终,到头。
    把话说完,把理讲透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王安石《辞同修起居注状七之五》:“诚原陛下日月之明,察臣之清,辞穷理极,非如向时避让职事犹在可冒之地。”

  • 析辨诡

    xī biàn guǐ cí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析辩诡辞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曾巩《上欧阳学士第一书》:“仲尼既没,析辨诡词,骊驾塞路。”

  • 害意

    yǐ cí hài yì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以辞害意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袁枚《随园诗话》卷七:“太白‘斗酒诗百篇’,‘东坡嬉笑怒骂,皆成文章’,不过一时兴到语,不可以词害意。”

  • 出言吐

    chū yán tǔ cí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出言吐气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李渔《闲情偶寄・词曲・词采》:“无论生为衣冠仕宦,旦为小姐夫人,出言吐词,当有隽雅雍容之度。”

  • 支吾其

    zhī wū qí cí

    成语解释:言辞躲躲闪闪;搪塞应付(支吾:言词不清)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28回:“这句话不便向时筱仁说明,只得支吾其词道。”

  • 严义正

    cí yán yì zhèng

    成语解释:措词严肃,道理正当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黄溍《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文国公谥武宣刘公神道碑》:“为之开陈祸福,词严义正,累数千言。”
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