悛的成语(共15个)
革面悛心
成语解释:见“革面洗心”。
成语出处:唐・刘禹锡《代谢赴行营表》:“以忠义感胁从之伍,以含弘安反侧之徒。革面悛心,期乎不日。”
为恶不悛
成语解释:坚持作恶,不肯悔改。
成语出处:晋・干宝《搜神记》第七卷:“贾后为恶不悛。”
长恶不悛
成语解释:指长期作恶,不肯悔改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隐公六年》:“善不可失,恶不可长,其陈桓公之谓乎,长恶不悛,从自及也。”
乐祸不悛
成语解释:乐:爱好;悛:悔改。
好为祸患并坚持不改变。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论河北京东盗贼状》:“其间凶残之党,乐祸不悛,则须敕法以峻刑,诛一以警百。”
怙恶不悛
成语解释:一贯作恶;屡教不改。怙:坚持;悛:悔改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隐公六年》:“长恶不悛,从自及也。虽欲救之,其将能乎?”
稔恶不悛
成语解释:长期作恶而不悔改。
成语出处:明・宋濂《胡公神道碑铭》:“苟能去逆效顺,悉从厚宥;或稔恶不悛,城一破,悔无及矣。”
怙终不悛
成语解释:有所恃而终不悔改。语本《书·舜典》:“眚灾肆赦,怙终贼刑。
”孔传:“怙奸自终,当刑杀之。
”。成语出处:语出《书・舜典》:“眚灾肆赦,怙终贼刑。”孔传:“怙奸自终,当刑杀之。”宋・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七:“君子之心未尝不欲其去非而就是,舍邪而适正。其怙终不悛,则当为《夬》之上六矣。”
造恶不悛
成语解释:作恶事而不肯悔改。
成语出处:明・刘基《春秋明经・公会齐侯伐莱公至自伐莱大旱》:“宣公造恶不悛,而流毒于其国若是哉!”
讳恶不悛
成语解释:悛:改过,悔改。
坚持作恶,不肯悔改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隐公六年》:“长恶不悛,从自及也。《后汉书・朱穆传》:“讳恶不悛,卒至亡灭。”
长恶靡悛
成语解释:指长期作恶,不肯悔改。
成语出处:唐・魏征《隋书・炀帝纪下》:“朕以许其改过,乃诏班师,而长恶靡悛,宴安鸩毒,此而可忍,孰不可容!”
怙顽不悛
成语解释:犹言顽固不化。
成语出处:《明史・广西土司传二・思明》:“帝曰:‘蛮人怙顽不悛,终必取祸,姑待之。’”
怀恶不悛
成语解释:悛:悔改。
心藏奸恶,不思悔改。成语出处:《周书・武帝纪》:“而彼怀恶不悛,寻事侵轶,背言负信,窃邑藏奸。”
负固不悛
成语解释:负固:依仗地势险固;悛:改悔。
倚恃险阻而不臣服。成语出处:《全相秦并六国平话》下卷:“若负固不悛,执迷不返,则命将遣师剿平诸国。”
怙过不悛
成语解释:坚持错误不改。
成语出处:清・林则徐《传谕唩嚟哆将澳门洋楼鸦片呈缴》:“倘再执迷不悟,不肯尽数缴呈,妄思存留售卖,是其有心违抗,怙过不悛。”
屡戒不悛
成语解释:多次告诫,仍不悔改。
成语出处:明・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・戮子》:嘉靖末年,新郑故都御史高捷,有子不才,屡戒不悛,因手刃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