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梁的成语

梁的成语(共79个)

  • 扛大

    káng dà liáng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承担重任。

    成语出处:姜树茂《渔岛怒潮》第17章:“如今老会长被捕,全村就靠你扛大梁。”

  • 挑大

    tiǎo dà liáng

    成语解释:承担关键的任务,承担对全局有主要作用的工作。比喻起骨干作用。

    成语出处:金玉舟《赵匡胤》第19章:“他不再是惹事生非的公子哥,而是个有战略思想,能挑大梁的好汉了。”

  • 惊起

    jīng qǐ liáng chén

    成语解释:《太平御览》卷五七二引汉刘向《别录》:“汉兴以来,善歌者鲁人虞公,发声清哀,盖动梁尘。
    ”后因以“惊起梁尘”形容歌声高妙动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太平御览》卷五七二引汉・刘向《别录》:“汉兴以来,善歌者鲁人虞公,发声清哀,盖动梁尘。”

  • 雕栋

    huà liáng diāo dòng

    成语解释:雕:用彩画装饰;栋:房屋的正梁。
    有雕刻和彩画装饰的栋梁。形容豪华的宫室。也作“雕梁画栋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王子一《误入桃源》第二折:“光闪闪贝阙珠宫,齐臻臻碧瓦朱甍,宽绰绰罗帏绣成栊,郁巍巍画梁雕栋。”

  • 易柱

    fǔ liáng yì zhù

    成语解释:抚:用手托着;易:更换。
    传说商纣王手托屋梁,抽换房柱。形容力大无比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皇甫谧《帝王世纪》:“纣倒曳九牛,抚梁易柱。”

  • 大者为栋

    dà zhě wéi dòng liáng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才能大的人可以担负国家重任,为栋梁之才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《宋史・张宏传》:朕自御极以来,亲择群材,大者为栋梁,小者为榱角。

  • 园虽好,不是久恋之家

    liáng yuán suī hǎo , bù shì jiǔ liàn zhī jiā

    成语解释:梁园:汉梁孝王修建的一座名园。
    指一切繁华快乐的场所,都不如自己的家乡那样值得留恋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江东老蟫《京本通俗小说・错斩崔宁》:却不道是:梁园虽好,不是久恋之家。

  • 木其坏

    liáng mù qí huài

    成语解释:原指孔子把自己的死比作像栋梁的损坏。后用为对众人所敬仰的人之死的哀悼之辞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檀弓下》:孔子蚤作,负手曳杖,逍遥于门,歌曰:‘泰山其颓乎,梁木其坏乎,哲人其萎乎。

  • 之器

    dòng liáng zhī qì

    成语解释:栋:房屋正梁;梁: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。
    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南史・陆凯传》:“宰相之门,豫章栝柏虽小,已有栋梁之器。”

  • 遏云

    rào liáng è yún

    成语解释:绕梁:绕着屋梁,形容歌声保留时间长久;遏云: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端。
    余声嘹亮,响彻云霄。形容歌声十分动听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列子・汤问》:昔韩娥东之齐,匮粮,过雍门,鬻歌假食,既去而余音绕梁,三日不绝,左右以其人弗去。

  • 绣柱

    diāo liáng xiù zhù

    成语解释:雕:用彩画装饰。
    用彩画装饰的大梁和用锦绣包裹的柱子。形容建筑物的奢华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66回:“原来这座酒楼,名贯河北,号为第一;上有三檐滴水,雕梁绣柱,极是造得好。”

  • 刺骨

    xuán liáng cì gǔ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刻苦学习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・秦策一》:“(苏秦)读书欲睡,引锥自刺其股。”《太平御览》卷三百六十三引《汉书》:“孙敬字文宝,好学,晨夕不休,及至眠睡疲寝,以绳系头,悬屋梁。后为当世大儒。”

  • 世界

    qí liáng shì jiè

    成语解释:齐、梁:南北朝时的两个王朝,政治腐败。
    比喻国家衰弱混乱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28回:“本朝若不是永乐振作一番,信着建文软弱,久已弄成个齐梁世界了。”

  • 刺骨悬

    cì gǔ xuán liáng

    成语解释:悬梁:以绳子系头挂在屋梁上。
    形容刻苦学习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二本第三折:“可怜刺骨悬梁志,险作离乡背井魂。”

  • 落月

    wū liáng luò yuè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殷切的思念朋友的心情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杜甫《梦李白》:落月满屋梁,犹疑照颜色。
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