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色的成语

色的成语(共284个)

  • 不露声

    bù lù shēng sè

    成语解释:露:显露;声:说话的声音或语气;色:脸上的表情。
    指不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声音、语气和表情上流露出来。形容镇静、沉着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王韬《淞隐漫录・蓟素秋》:“女知为所绐,特不知何人设此坑阱。女固黠,不露声色,静以待之。”

  • 眉飞

    méi fēi sè wǔ

    成语解释:色:脸色;表情。
    双眉挑动;兴奋愉快的表情跃然脸上。形容非常兴奋得意的样子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一回:“王乡绅一听此言,不禁眉飞色舞。”

  • 可餐

    xiù sè kě cān

    成语解释:美丽的容貌或秀丽的景色好像可以当饭吃。形容女性容貌美丽动人;或景色非常美;让人入迷忘情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陆机《日出东南隅行》:“鲜肤一何润,秀色若可餐。”

  • 天香国

    tiān xiāng guó sè

    成语解释: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,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李濬《松窗杂录》:“天香夜染衣,国色朝酣酒。”

  • 疾言厉

    jí yán lì sè

    成语解释:疾:急速;厉:严厉。
    说话急躁;脸色严厉。常用来形容人发怒时说话的表情态度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刘壎《隐居通议・文章四》:“平居于人无忤,睦亲族以礼,抚臧获以恩,未尝疾言厉色。”

  • 面不改

    miàn bù gǎi sè

    成语解释:面:颜面;色:颜色。
    颜容不改变颜色。形容遇到危险时从容镇静;毫不畏惧的神态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秦简夫《赵礼让肥》第二折:“但凡拿住的人呵,见了俺丧胆亡魂。今朝拿住这厮,面不改色。”

  • 不动

    shén sè bù dòng

    成语解释:神色:神情面容。
    遇到意外或紧张的情势,能镇静对待,表情不变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释道原《景德传灯灵》卷十:“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,神色不动,如今何得恁么地?”

  • 怒形于

    nù xíng yú sè

    成语解释:形:显露;色:脸色。
    满腔愤怒显于脸上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洪迈《夷坚决》:“夫子赐之酒五尊。子夏怒形于色,举足蹴其二。”

  • 忿然作

    fèn rán zuò sè

    成语解释:因忿怒而变了脸色。

    成语出处:孙膑《孙膑兵法・威王问》:“田忌忿然作色:此六者,皆善者所用,而子大夫日其急则也。”

  • 勃然变

    bó rán biàn sè

    成语解释:勃然:突然地。
    变色:变了脸色。
    突然生气,变了脸色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万章下》:“曰:‘君有大过谏;反复之而不听,则易位。’王勃然变乎色。”

  • 忧形于

    yōu xíng yú sè

    成语解释:形:表现。
    色:面色表情。
    忧愁的神色从脸上表现出来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・五行志》:“四年六月,天下旱,蝗食田,祷祈无效,上忧形于色。”

  • 面如土

    miàn rú tǔ sè

    成语解释:土色:灰黄色。
    脸色像泥土的颜色一样。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敦煌变文集・捉季布传文》:“归到壁前看季布,面如土色结眉额。”

  • 谈虎

    tán hǔ sè biàn

    成语解释:色:脸色;神色。
    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一谈起老虎;吓得脸色都变了。后比喻一提起可怕的事;就情绪紧张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《二程遗书》第二卷上:“真知与常知异。常见一田夫,曾被虎伤,有人说虎伤人,众莫不惊,独田夫色动异于众。”

  • 如土

    miàn sè rú tǔ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面如土色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一回:“惊得洪太尉目睁口呆,罔知所措,面色如土,奔到廊下,只见真人向前叫苦不迭。”《西湖二集・吴越王再世索江山》:“董昌面色如土。众兵都面面厮觑,不敢则声。”

  • 怛然失

    dá rán shī sè

    成语解释:恐惧使得人变了神色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苏洵《送石昌舍人北使行》:“闻千马骑驰过,剑槊相摩,终夜有声,从者怛然失色。”
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