狐的成语(共91个)
千金之裘,非一狐之腋
成语解释:价值千金的皮衣,决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。比喻积小才能成大,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刘敬叔孙通列传》:“太史公曰:语曰‘千金之裘,非一狐之腋也;台榭之榱,非一木之枝也;三代之际,非一代之智也。’”
千镒之裘,非一狐之白
成语解释:镒:古代重量单位,1镒=20两;裘:皮衣。
价值千金的皮衣不是一只狐狸腋下白毛制成。比喻治理国家需要众多贤才的力量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宋・墨翟《墨子・亲士》:“是故江河之水,非一源之水也;千镒之裘,非一狐之白也。”
城狐社鼠
成语解释:社:古时指土地神及其庙宇。
以城墙为凭借的狐狸;以土地庙为依托的老鼠。比喻仗势作恶的小人。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谢鲲传》:“对曰:‘隗诚始祸,然城狐社鼠也。’”
狐朋狗友
成语解释:将狐狗引为朋友。比喻品行不端的朋友。
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十回:“恼的是那狐朋狗友,搬弄是非,调三窝四。”
犹豫狐疑
成语解释:犹豫:迟疑不定;狐疑:狐狸多疑,因指犹疑不决。
迟疑不决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楚・屈原《楚辞・离骚》:“心犹豫而狐疑兮,欲自适而不可。”
狐假虎威
成语解释:假:假借;凭借。
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。比喻凭借别人的威势来欺压人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楚策一》:“虎以为然,故遂与之行,兽见之皆走。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,以为畏狐也。”
狐媚惑主
成语解释:传说狐狸能用媚态来迷惑人。比喻做出各种媚态来讨好迷惑主人。
成语出处:唐・骆宾王《为徐敬业讨武曌檄》:掩袖工谗,狐媚偏能惑主,践元后于翚翟。
狐群狗党
成语解释:与狐;狗结群为党。比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。
成语出处:元・尚仲贤《气英布》第四折:“咱若不是扶刘锄项,逐着那狐群狗党,兀良怎显得咱这黥面当王!”
狐朋狗党
成语解释:泛指一些吃喝玩乐、不务正业的朋友。
成语出处:元・关汉卿《单刀会》第三折:“他那里暗暗的藏,我须索紧紧的防,都是些狐朋狗党。”
兔死狐悲
成语解释:兔子死了;狐狸很悲伤。比喻因同类遭遇不幸而悲痛伤感。悲:悲伤。
成语出处:元・汪元亨《折桂令・归隐》曲:“鄙高位羊质虎皮,见非辜兔死狐悲。”
狐兔之悲
成语解释:狐死则兔悲,兔死则狐亦悲。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痛心悲伤。
成语出处:明・朱国桢《涌幢小品・黄叔度二诬辨》:“因视国家将倾,诸贤就戮,上之不能如孙登之污埋,次之不能如皇甫规之不与,下之不能兴狐兔之悲,方且沾沾自喜,因同志之死以为名高,是诚何忍哉。”
满腹狐疑
成语解释:一肚子的疑惑。
成语出处: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3回:“公子听如此说,便不好问,只是未免满腹狐疑。”
狐鼠之徒
成语解释:比喻品质低下的人。
成语出处:清・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七十三回:“朝廷之纪纲法律尚在,但可恨这班狐鼠之徒耳。”
社鼠城狐
成语解释:社:土地庙。
城墙上的狐狸,社庙里的老鼠。比喻依仗权势做恶,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。成语出处:宋・李纲《八月十一日次茶陵县入界湖南有感》诗:“巨蠹推穷付囹圄,社鼠城孤扫巢穴。”
狐奔鼠窜
成语解释:比喻非常狼狈的逃窜。
成语出处:宋书 《索虏传》:“或有狐奔鼠窜,逃首北境,而辄便苞纳,待之若旧,资其粮仗,纵为寇贼。”《英烈传》第二十一回:“诸部士卒,俱各狐奔鼠窜退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