虫的成语(共59个)
- 鼠肝虫臂- 成语解释:比喻极微小而无价值的东西。 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大宗师》:“以汝为汝肝乎?以汝为虫臂乎?” 
- 狼虫虎豹- 成语解释:①泛指凶猛的动物。②比喻恶人歹徒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贾仲名《对玉梳》第三折:“转过这山坡,一簇榆林,黑洞洞的,不知里面藏着什么狼虫虎豹。” 
- 虫沙猿鹤- 成语解释:旧时比喻战死的将士。也指死于战乱的人。 - 成语出处:晋・葛洪《抱朴子》:“周穆王南征,一军尽化,君子为猿为鹤,小人为虫为沙。” 
- 猿鹤虫沙- 成语解释:比喻战死的将士或死于战乱的人士。 - 成语出处:晋・葛洪《抱朴子》:“周穆王南征,一军尽化,君子为猿为鹤,小人为虫为沙。” 
- 猿鹤沙虫- 成语解释:《艺文类聚》卷九十引晋葛洪《抱朴子》:“周穆王南征,一军尽化,君子为猿为鹤,小人为虫为沙。 
 ”按,今本《抱朴子·释滞》作:“山徙社移,三军之众,一朝尽化,君子为鹤,小人成沙。
 ”后因以“猿鹤沙虫”指阵亡的将士或死于战乱的人民。- 成语出处:《艺文类聚》卷九十引晋葛洪《抱朴子》:“周穆王南征,一军尽化,君子为猿为鹤,小人为虫为沙。”按,今本《抱朴子・释滞》作:“山徙社移,三军之众,一朝尽化,君子为鹤,小人成沙。” 
- 百足之虫,断而不蹶- 成语解释: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。同“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”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马总《意林》卷一:“百足之虫,断而不蹶。” 
- 百足之虫,至断不蹶- 成语解释: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。同“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”。 - 成语出处:《文选・曹冏〈六代论〉》:“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。”李善注引《鲁连子》:“百足之虫,至断不蹶者,持之者众也。” 
- 百足之虫,至断不僵- 成语解释:百足:虫名,马陆,多足虫;僵:倒。 
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。- 成语出处:三国・魏・曹冏《六代论》:“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,以扶之者众也。” 
- 雕虫小艺- 成语解释:犹言雕虫小技。 - 成语出处:南朝・梁・沈约《梁武帝集>序》:“雕虫小艺,无累大道。” 
- 没毛大虫- 成语解释:没有毛的老虎。比喻凶猛的人或事物。 - 成语出处:元・无名氏《货郎旦》第一折:“这一把无情毒火,岂非是没毛大虫。” 
- 糊涂虫- 成语解释:不明事理的人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20回:“云岫这东西,不给他两句,他当人家一辈子都是糊涂虫呢。” 
- 寄生虫- 成语解释:寄生在别的生物体上的动物。比喻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,靠别人为生的人。 - 成语出处:梁遇春《黑暗》:“而名士们一向是靠欺骗奸滑为生,一面骂俗物,一面做俗物的寄生虫,养成中国历来文人只图小便宜的习气。” 
- 蠹书虫- 成语解释:蛀书的虫子。比喻读死书的人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杂诗》:“岂殊蠹书虫,生死文字间。” 
- 蓼虫不知苦- 成语解释:蓼:一种有辣味的草。 
 蓼的味苦,寄生于蓼的虫不觉得它苦。比喻人安于习惯,不知辛苦。- 成语出处:汉・东方朔《七谏》:“蓼虫不知徙乎葵菜。”唐・白居易《自咏五首》其二:何异食蓼虫,不知苦是苦。 
-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- 成语解释:指勤勉的人才能成功。 
 比喻作事积极或及早者,能获得利益。- 成语出处:英国谚语"Early bird" 是从 "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(早起的鸟儿有虫吃)" 这一句话衍变而来的. 这一句谚语最早是在 1605 的英国有纪录, 而且很常用的一句话. 久而久之就变成只有简称为 "early bird" 了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