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的成语(共281个)
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
成语解释:沉:沉没;侧畔:旁边;帆:船。
沉船旁边有很多船过,发病的树木旁边有很多茂盛的树木。比喻新生势力锐不可当。成语出处:唐・刘禹锡《酬乐天扬州缝席上见赠》:“怀旧空吟闻笛赋,到郡翻似烂柯人。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。”
过犹不及
成语解释:事情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;都是不好的。指做事要恰如其分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先进》:“子贡问:‘师与商也孰贤?’子曰:‘师也过,商也不及。’曰:‘然则师愈与?’子曰:‘过犹不及。’”
矫枉过正
成语解释:矫:纠正;枉:弯曲;过正:超过了限度。
弯向另一方。把弯曲的东西扭直;超过了限度而弯向另一方。比喻纠正谬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仲长统传》:“逮至清世,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。”
言过其实
成语解释:言:语言;过:超过;越过;实:实际。
原指言语不实;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。现多指说话说得过分夸张、不符合实际。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志・马良传》:“马谡言过其实,不可大用,君其察之!”
将功补过
成语解释:将:拿;补:补偿。
用功劳补偿过错。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王敦传》:“当令任不过分,役其所长,以功补过,要之将来。”
福过祸生
成语解释:过:太甚。
幸福到了极点就转化为灾祸。形容人乐极生悲。成语出处:《宋书・刘敬宣传》:“今此杖节,常惧福过祸生,实思避盈居损,富贵之旨,非所敢当。”
风流罪过
成语解释:风流:原为封建士大夫的所谓风雅。
原指因为风雅而致的过错。后也指因搞男女关系而犯下的罪。成语出处:《北齐书・循吏传・郎基》:“潘子义曾遗之书曰:‘在官写书,亦是风流罪过。’”
弃过图新
成语解释:抛弃过错,谋求更新。
成语出处:《金史・完颜匡传》:“然倾国家资财,竭民膏血,恐非大金皇帝弃过图新、兼爱南北之意也。”
驷之过隙
成语解释:语出《墨子·兼爱下》:“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,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。
”后用以喻光阴飞逝。成语出处:语出《墨子・兼爱下》:“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,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。”
大人不记小人过
成语解释:指地位高对地位低的过错加以原谅。
成语出处:清・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33回:“你不必如此。大人不记小人过,饶恕你便了。”
过关斩将
成语解释:比喻不断战胜对手与克服困难。
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21卷:“汉末三国时,关云长独行千里,过五关斩六将,护着两位皇嫂,直到古城与刘皇叔相会。”
过眼云烟
成语解释:从眼前飘过的云烟。原比喻身外之物,不必重视。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。
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宝绘堂记》:“见可喜者,虽时复蓄之,然为人取去,亦不复惜也。譬之烟云之过眼,百鸟之感耳,岂不欣然接之,然去而不复念也。”
使愚使过
成语解释:使:用;愚:笨。
用人所短,为己服务。也形容利用人的不同特点,以发挥他的长处。成语出处:宋・范仲淹《让观察使第一表》:“前春延安之战,大挫国威,朝廷有使愚使过之议,遂及于臣。”
过盛必衰
成语解释:过:太甚;盛:兴盛。
太过兴盛就一定会转向衰弱。成语出处:宋・辛弃疾《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》:“厥今夷狄,物伙地大,德不足,力有余,过盛必衰,一失其御,必将豪杰并起,四分五裂。”
补过饰非
成语解释:补过:弥补过失;饰非:文饰过错。
指掩饰过错。成语出处:清・袁枚《随园诗话》第16卷:“文士笔墨,为人补过饰非,往往如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