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杜的成语

杜的成语(共43个)

  • 门自守

    dù mén zì shòu

    成语解释:关闭大门,安分守已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孔光传》:“光退闾里,杜门自守。”

  • 剪发

    jiǎn fà dù mén

    成语解释:剪发:剪掉头发,指削发为僧。
    杜门:闭门。
    剪发为僧,闭门不出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由是以之,则今之高爵显位,一旦抵罪,或脱身以逃,不能容于远近,而又有剪发杜门,佯狂不知所之者,其辱人贱行,视五人之死,轻重固何如哉?”

  • 渐防微

    dù jiàn fáng wēi

    成语解释:杜:堵住;渐:指事物的开端;微:微小。
    错误或坏事刚冒头就及时制止,不让它发展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葛洪《抱朴子・明本》:“昔之达人,杜渐防微,色斯而逝,夜不待旦。”

  • 口裹足

    dù kǒu guǒ zú

    成语解释:杜口:闭住嘴;裹足:止步不前。
    闭着嘴不敢说,停住脚不敢走。比喻有顾虑而不敢接近,远远避开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秦策三》:“臣之所恐者,独恐臣死之后,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,是以杜口裹足,莫肯即秦耳。”

  • 断房谋

    dù duàn fáng móu

    成语解释:《新唐书·杜如晦传》:“每议事帝所,玄龄必曰:‘非如晦莫筹之。
    ’及如晦至,卒用玄龄策也。盖如晦长于断,而玄龄善谋,两人深相知,故能同心济谋,以佐佑帝。”后因以谓多谋善断曰“杜断房谋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北宋《新唐书・杜如晦传》:“每议事帝所,玄龄必曰:‘非如晦莫筹之。’及如晦至,卒用玄龄策也。盖如晦长於断,而玄龄善谋,两人深相知,故能同心济谋,以佐佑帝。”

  • 门屏迹

    dù mén píng jì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杜门晦迹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杨炯《后周宇文公神道碑》:“公杜门屏迹,心不自安,与门生故吏数百人归于后魏。”

  • 口吞声

    dù kǒu tūn shēng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一句话也不说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宦者传・黄节》:“群公卿士杜口吞声,莫敢有言。”

  • 口绝舌

    dù kǒu jué shé

    成语解释:杜口:闭口不言;绝舌:不说话。
    闭着嘴说不出话来。形容理屈词穷,无言以对或指十分害怕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焦赣《易林・否之簨》:“杜口绝舌,言为祸母。”

  • 隙防微

    dù xī fāng wēi

    成语解释:杜隙:杜绝疏失。
    杜绝疏失,防患于未然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陈子龙《整饬京营疏》:“择才望大臣素为都人信服者以统之,弹压维制,杜隙防微,亦不为无助也。”

  • 防微

    fáng wēi dù xìn

    成语解释:犹言防微杜渐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张居正《答上师相徐存斋》十九:“往奉台翰,怜不肖之愚忠,教以防微杜衅,慎自持爱。”

  • 截辕

    jié yuán dù pèi

    成语解释:犹拦驾。语本南朝齐孔稚珪《北山移文》:“截来辕于谷口,杜妄辔于郊端。
    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语出南朝・齐・孔稚珪《北山移文》:“截来辕于谷口,杜妄辔于郊端。”

  • 召父

    shào fù dù mǔ

    成语解释:召:指两汉召信臣;杜:指东汉杜诗。
    召信臣与杜诗先后任南阳太守,行善政。称赞地方官政绩显赫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杜诗传》:“前有召父,后有杜母。”

  • 结舌

    jié shé dù kǒu

    成语解释:结舌:舌头像打了结子,动弹不得。
    杜:堵塞。
    保持缄默,闭口不言。形容因恐惧而不敢说话。

    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杜周传》:“天下莫不望风而靡,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,骨肉亲属莫不股栗。”

  • 门绝迹

    dù mén jué jì

    成语解释:指隐居不出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・党锢传・刘佑》:“(刘佑)后得赦出……诏拜中散大夫,遂杜门绝迹。”

  • 口无言

    dù kǒu wú yán

    成语解释:闭住嘴巴,不出一言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吉挹传》:“挹辞气慷慨,志在不辱,杖刃推戈,期之以陨,将吏持守,用不即毙,遂乃杜口无言,绝粒而死。”
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