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事物的成语(共0个)
疑邻窃斧
成语解释:先入为主的观念,就如同戴著墨镜看东西一样,会使自己看到的事物蒙上一层阴影,以致影响我们的判断能力。
成语出处:列子.说符:“人有忘斧者,疑其邻之子。视其行步,窃斧也;颜色,窃 斧也;言语,窃斧也;动作态度,无为而不窃斧也。俄而,掘其谷而得其斧。他日复见其邻 人之子,动作态度,无似窃斧者。”《列子.说符》中有这样的一则寓言:有一个人丢了斧子,怎么找也没有找到,于是怀疑被邻居家的儿子给偷走了。然后,就仔细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,觉得他走路像偷斧子的样子,说话像偷斧子的样子,脸上的表情、动作,没有一样不像偷了自己斧子的样子。 过了不久,他偶然在一个地方发现了自己丢失的斧子,才想起来是自己前几天干活时忘在那儿了。这时他再看邻居家的儿子,发现他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都很正常,怎么看也不像偷了自己斧子的样子。
羯鼓解秽
成语解释:羯鼓:两面蒙皮,腰部较细的一种鼓;解秽:除去脏物。
敲击羯鼓,以解除不快。指用自己喜欢的事物来解除不快的情绪。成语出处:唐・南卓《羯鼓录》:速召花奴,将羯鼓来,为我解秽。
起根发由
成语解释:比喻指出事物的根源。
异军特起
成语解释:异军:另外一支军队。
另一支军队引人注目的兴起。比喻与众不同的新派别或新事物突然兴起。亦作“苍头起异军”、“异军突起”。成语出处:语出《史记・项羽本纪》:“少年欲六婴便为王,异军苍头特起。”
鬼功神力
成语解释:形容事物精妙高超,非人力所能为。
成语出处:元・郝经《赵州石桥》诗:“鬼功神力古未有,地维欲绝还钩连。”
一鳞只爪
成语解释:原指龙在云中,东露一鳞,西露半爪,看不到它的全貌。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。
成语出处:唐・高仲武《中兴闲气集・苏涣》: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,上广州李帅,其文意长于讽刺,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。
屹然特立
成语解释:高高的矗立著,显得特别突出。形容事物高大特殊。
成语出处: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:“屹然特立,的尔殊形。”的尔,明显的样子。
视同土芥
成语解释:土,尘土。芥,小草,比喻细微的事物。全句是说把别人看成像泥土或小草那般卑贱。比喻轻视人到了极点。
成语出处:抱朴子刺骄:“器满意得,视人犹芥。”
劚山觅玉
成语解释:喻深入推究,求得事物真谛。
成语出处:明・吕坤《答孙冢宰立亭论格物第二书》:“如披沙拣金,劚山觅玉,不格到十分真处,怎知到十分至处?”
不坏金刚
成语解释:金刚,比喻坚固、不可摧毁的事物。形容像金刚一样的坚固,不被外在的事物所破坏。
金刚不坏之身:比喻身体强健硬朗。成语出处:二教论下:“谓不坏金刚者,总叹诸尊常住耳。” 《大宝积经》卷五二:“如来身者,即是法身,金刚之身,不可坏身,坚固之身,超于三界最胜之身。”《涅槃经》卷三:“云何得长寿,金刚不坏身。”
招魂扬幡
成语解释:魂:灵魂;招魂:招回灵魂;幡:一种垂直悬挂的窄长的旗子。
比喻为死亡的旧事物复活进行鼓吹。一本万殊
成语解释:本:根源;万:许多;殊:不同。
事物虽然千差万别,其实本源同一。比喻事物万变不离其宗。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朱子语类》卷二十七:到这里只见得一本万殊,不见其他。
意味索然
成语解释:索然:毫无兴致的样子。
一点儿兴趣都没有。形容喜好某种事物的情绪一下子冷落下来。成语出处:宋・袁甫《华亭县修复经界记》:今世庸吏不足道,能吏往往以有余自夸,不知余而必尽,意味索然。
依然故物
成语解释:依旧是昔日的事物。
成语出处:宋・陈亮《三部乐・七月送丘宗卿使虏》词:休将看花泪眼,闻弦酸骨。对遗民、有如皎日。行万里、依然故物。
移花换柳
成语解释: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。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。
成语出处:明・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七:同窗友认假作真,女秀才移花接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