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高低的成语(共0个)
言语高低
成语解释:指说话没分寸,冲撞别人。
世情看冷暖,人面逐高低
成语解释:世情:社会人情;人面:人的脸色。
社会人情从人的态度的冷淡或热情可以看出来,人的脸色好坏因对方的地位高低而不同。成语出处:元・刘唐卿《白兔记》第十出:他宿世是夫妻,何须苦折离?世情看冷暖,人面逐高低。
人面逐高低
成语解释:人面:人情;逐:追逐。
指人与人之间的情谊随着对方地位和钱财的变化而变化。成语出处:元・王子一《误入桃源》第三折:到的这柴门前便唤咱儿名讳,他那里默无声弄盏传杯。一个个紧低头不睬佯妆醉,方信道人面逐高低。
高低贵贱
成语解释:贵:尊贵。
指物体的价值或人的地位的高下等级。眉眼高低
成语解释:脸上的表情变化。泛指为人处世的方法。
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27回:“只是跟着奶奶,我们学些眉眼高低,出入上下,大小的事儿,也得见识见识。”
人面逐高低,世情着冷暖
成语解释:指世风日下,对人的态度随地位和权势的高低有所不同。
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古今小说》第40回:“常言道:‘人面逐高低,世情着冷暖。’冯主事虽然欠下老爷银两,见老爷死了,你又在难中,谁肯唾手交还?”
高低不就
成语解释:就:成。
高者无力得到,低者又不屑迁就。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。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27卷:“因此高低不就,把女儿直挨到一十八岁,尚未许人。”
不知高低
成语解释: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。
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・吕洞宾飞剑斩黄龙》:“洞宾见了,叫声好,不知高低。”
不识高低
成语解释:识:知道,认识。
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、轻重。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41回:“你这小畜生,不识高低!看棍!”
崎岖坎坷
成语解释:崎岖,山路不平。坎坷,道路不平。全句是指道路高低不平。多比喻世路艰难,或指人困窘,不得志。
成语出处:文天祥过平原作:“崎岖坎坷不得志,出入四朝老忠节。”
知高识低
成语解释:知道高低大小。指懂道理,识大体,说话、做事有分寸。
成语出处:明・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六卷:“金生是个聪明的人,在他门下,知高识低,温和待人。”
争长黄池
成语解释:长:年高,盟长;黄池:春秋地名,今河南省封丘西南。
春秋时,吴王夫差会晋定公于黄池,吴、晋争为盟长。指比较高低,力争占据上风。成语出处:晋・左思《吴都赋》:“胜强楚于柏举,栖劲越于会稽。阙沟乎商鲁,争长于黄池。”
轩轾不分
成语解释:轩轾:古代车子前高后低叫轩,前低后高叫轾。
比喻不分高低轻重。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・马援传》:“居前不能令人轾,居后不能令人轩……臣所耻也。”
随方逐圆
成语解释:①谓立身行事无定则。②根据物体的形状、地形的高低等作出与之相适应的设计构造。
成语出处:明・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58回:“和光混俗,惟其利欲是前,随方逐圆,不以廉耻为重。”
上下有节
成语解释:节:节度。
不论职位高低都有法度约束。成语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志・诸葛亮传》裴松之注引《蜀记》:吾今威之以法,法行则知恩,限之以爵,爵加则知荣;荣恩并济,上下有节。为治之要,于斯而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