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热搜成语
  4. 比喻的成语

关于比喻的成语(共0个)

  • 阿鼻叫唤

    ā bí jiào huàn

    成语解释:梵语指陷入阿鼻地狱后的呼叫声。比喻非常悲惨、呼唤求救的声音。

    成语出处:龙瑛宗《台北的表情》:或者,那个大屯山突喷出火来,瞬间把台北市化为一场阿鼻叫唤的地狱。

  • 碔砆混玉

    zhì fū hùn yù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以假乱真,似是实非。

  • 卜数只偶

    bǔ shù zhǐ ǒu

    成语解释:卜:占卜;数:气数;只:仅;偶:偶然。
    占卜有时灵验,只是偶然巧合。比喻刚好碰巧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・桓谭传》:譬犹卜数只偶之类。

  • 杌陧不安

    wù niè bù ān

    成语解释:杌陧,不安的样子。比喻危险不安定的状态。

    成语出处:尚书秦誓:“邦之杌陧,曰由一人”。孙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:“中国旧日之帝国主义死灰不免复燃,于是国内诸民族因以有杌陧不安之象。”

  • 十命可受

    shí mìng kě shòu

    成语解释:十命:皇帝赐给权臣的九种器物叫九赐,在九赐之外再加一物,称十命,是皇帝对臣下的最高奖赏。
    比喻功勋卓著,可以领受最高奖赏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志・李严传》注引诸葛亮答言书:若灭魏斩叡,帝还故居,与诸子并升,虽十命可受,况于九邪!

  • 易若转圈

    yì ruò zhuàn quān

    成语解释:转圈:转动圆体的器物。
    像转动圆形的器物一样容易。比喻轻而易举且顺畅无阻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朝・陈・何元之《梁典总论》:开幸人之志,兆乱臣之心,遂使侯景被吾甲而寇王城,驱我入而围天阙,势如破竹,易若转圈,万里糜沸,四方瓦解。

  • 一金之俸

    yī jīn zhī fèng

    成语解释:一:比喻很少;金:金钱;俸:俸禄。
    很少的一点薪俸。比喻微薄的待遇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朝・梁・任昉《与沈约书》:一金之俸,必偏亲伦,仲庚之秩,散之故旧。

  • 牵丝攀藤

    qiān sī pān téng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东拉西扯地攀附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弢《尺素书》:“出版过有关鲁迅的书籍,而后牵丝攀藤,将自己打扮成独一无二的‘鲁迅专家’。”

  • 芜音累句

    wú yīn lèi jù

    成语解释:芜:比喻文辞杂乱。
    形容芜杂累赘的辞句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刘知几《史通・叙事》:自兹以降,史道陵夷,作者芜音累句,云蒸泉涌。

  • 时苗留犊

    shí miáo liú dú

    成语解释:时苗:东汉时人名。
    时苗曾是寿春令,上任时乘母牛驾的车,后牛生一犊,时苗离任时将牛犊留下,不肯带走。比喻为官清廉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李瀚《蒙求》:时苗留犊,羊续悬鱼。

  • 补敝起废

    bǔ bì qǐ fèi

    成语解释:补:修整;敝:破旧;起:起用;废:废弃。
    修整破旧的东西,起用废弃的东西。比喻恢复旧的制度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太史公自序》:存亡国,继绝世,补敝起废,王道之大者。

  • 以羽扣钟

    yǐ yǔ kòu zhōng

    成语解释:用羽毛敲钟。比喻才疏学浅却不自量力地做根本办不到的事情。也比喻拿浅显的东西向学识渊博的人请教,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王夫之《姜斋文集・君相可以造命论》:臣以意欲造君命者,干君之乱臣;子以意欲造父命者,胁父之逆子。至于天而徒怀干胁之情,犹以羽扣钟,以指移山,求其济也,必不可得已。

  • 以莛叩钟

    yǐ tíng kòu zhōng

    成语解释:莛:草茎。
    原意是钟的音量大,用草茎去敲,就不能使它发出应有的响声。后比喻学识浅薄的人向知识渊博的人请教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东方朔《答客难》:“以蠡测海,以莛撞钟,岂能通其条贯,考其文理,发其音声哉。”

  • 吴市吹萧

    wú shì chuī xiāo

    成语解释:指在吴市吹萧乞食。多用来比喻有大志者或英雄人物,却因落难穷困而沦为乞丐。又作“吹萧乞食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史记伍子胥列传:“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,子胥奔吴,至陵水,无以糊其口,鼓腹吹箎,乞食于吴市。”箎,古乐器。

  • 不知丁董

    bù zhī dīng dǒng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不懂事,缺乏知识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赵翼《陔余丛考・成语》:“曹操既擒吕布,欲缓其缚。刘备曰:'公不见丁建阳、董太师乎?'
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