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声音的成语(共0个)
笑貌声音
成语解释:笑貌:表情;声音:谈吐。
指人的言谈、态度等。成语出处:清・百一居士《壶天录》下卷:“女辗转床席,绝而复苏者数次,迨至转危为安,笑貌声音,不殊常度,而言动举止,如出两人。”
声音笑貌
成语解释:指人的言谈、表情等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离娄上》:“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。”
阿鼻叫唤
成语解释:梵语指陷入阿鼻地狱后的呼叫声。比喻非常悲惨、呼唤求救的声音。
成语出处:龙瑛宗《台北的表情》:或者,那个大屯山突喷出火来,瞬间把台北市化为一场阿鼻叫唤的地狱。
以聋辨声
成语解释:用聋的耳朵辨别声音。比喻没有正确的方法是达不到目的的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修身》:“不是师法,而好自用,譬之是犹以盲辨色、以聋辨声也,舍乱妄无为也。”
吴侬软语
成语解释:吴,今江苏、浙江等地。侬,苏州人称你为侬。软语,语音柔和。专称苏州话的细柔好听,或形容人说话声音柔美细腻。
成语出处:苏轼诗:“语音犹是带吴侬。”
无怠之声
成语解释:没有怠惰的声音。形容自强不息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天运》: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,调之以自然之命。
咿哑学语
成语解释:咿哑,小孩子学说话的声音。
成语出处:苏轼诗:「大儿踉锵越门限,小儿咿哑语绣帐。
不平而鸣
成语解释:平:公平;鸣:发出声音。
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,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。成语出处:明・瞿佑《剪灯新话・令狐生冥梦录》:“偶以不平而鸣,遽获多言之咎。”
自古东丁
成语解释:东丁:象声词,石洞中泉水下滴的声音。
比喻某件事情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老规矩。成语出处:宋・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:“汉嘉城西北山麓有一石洞,泉出其间,时闻洞中泉滴声,良久一滴,清如金石,黄鲁直题诗云:‘古人题作东丁水,自古东丁直到今。’”
震撼寰宇
成语解释:震动了天地。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。
震天撼地
成语解释:震动了天地。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。
成语出处:刘流《烈火金刚》第24回:“这时人群中爆发出震天撼地的声浪:‘毛主席万岁!共产党万岁!……”
掌声雷动
成语解释:鼓掌的声音像打雷一样震动全场。形容非常热烈的欢乐场面。
成语出处:清・曾朴《孽海花》第三十五回:满厅掌声雷动中,忽然从外面气急败坏奔进一个人来,大家面色都吓变了。
羽换宫移
成语解释:羽、宫:古代五声音阶的第五第一音级。
指乐曲变调。也指事物的内容已经发生变化。成语出处:宋・周邦彦《意难忘・美人》词:知音见说无双,解移宫换羽,未怕周郎。
拥鼻微吟
成语解释:用手捂着鼻子轻声吟咏。形容用雅正的声调拉长声音吟咏。
成语出处:唐・唐彦谦《春阴诗》:天涯已有销魂别,楼上宁无拥鼻吟。
影骇响震
成语解释:看到影子或听到声音都感到害怕震惊。
成语出处:汉・班固《答宾戏》:卒不能摅首尾,奋翼鳞,振拔洿涂,跨腾风云,使见之者影骇,闻之者响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