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看到的成语(共0个)
疑邻窃斧
成语解释:先入为主的观念,就如同戴著墨镜看东西一样,会使自己看到的事物蒙上一层阴影,以致影响我们的判断能力。
成语出处:列子.说符:“人有忘斧者,疑其邻之子。视其行步,窃斧也;颜色,窃 斧也;言语,窃斧也;动作态度,无为而不窃斧也。俄而,掘其谷而得其斧。他日复见其邻 人之子,动作态度,无似窃斧者。”《列子.说符》中有这样的一则寓言:有一个人丢了斧子,怎么找也没有找到,于是怀疑被邻居家的儿子给偷走了。然后,就仔细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,觉得他走路像偷斧子的样子,说话像偷斧子的样子,脸上的表情、动作,没有一样不像偷了自己斧子的样子。 过了不久,他偶然在一个地方发现了自己丢失的斧子,才想起来是自己前几天干活时忘在那儿了。这时他再看邻居家的儿子,发现他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都很正常,怎么看也不像偷了自己斧子的样子。
一饱眼福
成语解释:眼福:看到珍奇或美好事物的福份。
形容看到了不易见到的美好事物。一目之士
成语解释:指见解片面,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慈铭《越缦堂读书记・志雅堂杂抄》:“此书成于元代,道学之风甚盛,而能为是言,此是非之公也。近世一目之士,动以诋斥宋儒为莫逭之罪,亦愚甚矣。”
一面之荣
成语解释:面:见面;荣:荣幸。
很荣幸地见过一面或看到过一眼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梁・任昉《王文宪集・序》:一盼之荣,郑璞逾于周宝。
视溺不援
成语解释:看到人淹没在水里而不拉他一把。比喻见到人处于危险境地而置之不理。
成语出处:清・无名氏《赛红丝》五:临渴掘井,固是不弟不情;视溺不援,在吾兄亦觉太忍。
一字见心
成语解释:看到一个字就能看到人的思想。形容书法艺术能体现出人的个性。
成语出处:唐・张怀瓘《文字论》:文则数言乃成其意,书则一字已见其心。
衣绣夜游
成语解释:比喻虽居官位,却不能使人看到自己的荣耀显贵。同“衣绣夜行”。
成语出处:汉・焦赣《易林・小过之否》:“衣绣夜游,与君相逢,除患解惑,使君不忧。”
众目共视
成语解释: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。形容非常明显。同“众目共睹”。
成语出处:宋・欧阳修《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》:“言一出则万口争传,众目共视,虽欲为私,其势不可。”
众目共睹
成语解释: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。形容非常明显,亦作“众目共视”、“众目具瞻”。
成语出处:宋・何尚之《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》:“且观世大士所降近验,并即表身世,众目共睹,祈求之家,其事相继。”
众目具瞻
成语解释: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。形容非常明显。同“众目共睹”。
成语出处:朱自清《“海阔天空”与“古今中外”》:“况内地更有好处,为五方杂处,众目具瞻的上海等处所不及的;如花木的趣味,盆栽的趣味便是。”
远人无目
成语解释:在远处看不清人的眼睛。形容距离太远,只能看到模糊的轮廓。
成语出处:唐・王维《山水论》:凡画山水,意在笔先。丈山尺树,寸马分人。远人无目,远树无枝。远山无石,隐隐如眉;远水无波,高与云齐。
影骇响震
成语解释:看到影子或听到声音都感到害怕震惊。
成语出处:汉・班固《答宾戏》:卒不能摅首尾,奋翼鳞,振拔洿涂,跨腾风云,使见之者影骇,闻之者响震。
应风披靡
成语解释:披靡:草木随风散倒。
草木随风倒伏。比喻军队毫无斗志,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很盛,没有交锋就溃散了。成语出处:汉・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:“应风披靡,吐芳扬烈。”
悬壶济世
成语解释:行医者治病救人谓之 “悬壶济世”。 “济”,渡,犹言救助。 “世”,世间,谓世间百姓。医者济世何以 “悬壶”呢? 《后汉书·费长房传》记载说,街上有位老翁卖药,总是悬挂一壶在街头。集市散了之后,老翁便跳入壶中,人们都未注意到,而只有费长房在楼上看到了。他感到非常奇怪,便准备了酒肉前去侍奉。 后世据此便称行医为 “悬壶”。旧时民间的走方医,竹竿上或腰间就挂着一个葫芦,这便是所谓 “悬壶”的遗风吧。俗语 “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”( 谓不知他心里是怎么想的,有什么打算) ,即与“悬壶”一语有关。
徐妃半面
成语解释:徐妃:指梁元帝妃徐氏;半面:半个面容。
徐妃事梁元帝,仅妆饰半个面容。后表示只看到一半或一部分,而没有看到全貌。成语出处:《南史・后妃传・徐妃》:妃以帝眇一目,每知帝将至,必以半面妆以俟,帝见则大怒而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