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考虑的成语(共0个)
以匡不逮
成语解释:匡:匡正;不逮:不及,考虑不周的地方。
达到改正不周全地方的目的。多用于请人提意见。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・李充传》:幸托椒房,位列上将。幕府初开,欲辟天下奇伟,以匡不逮,惟诸君博求其器。
一相情原
成语解释:亦作“一厢情原”。指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。
失之若惊
成语解释:形容过多地考虑个人的得失。
成语出处:《老子》第十三章: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是谓宠辱若惊。
虑无不周
成语解释:虑:思虑,考虑;周:周全。
思考没有不周全之处。形容考虑问题十分全面。成语出处:《资治通鉴・汉纪・孝献皇帝丁建安元年》:至于大事,与四海接,恩之所加,皆过其望,虽所不见,虑无不周,此仁胜也。
愚者一得
成语解释: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,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。
成语出处:《晏子春秋・内篇杂下》:圣人千虑,必有一失;愚者千虑,必有一得。
虑周藻密
成语解释:藻:辞藻,措辞。
密:缜密。
思路严谨,措词缜密。考虑周到,辞采细密。成语出处:白寿彝总主编《中国通史》(第十三册)第二节:“元诗矫宋流弊,而失于多学晚唐,……然其佳者则婉转惆怅,附物切情,工整而流逸,清新而秀丽,虑周藻密而不涉于粗疏,意深韵远而不失之径直”。
不容偏废
成语解释:偏废,顾到了这个,忽略了那个。全句指不能只顾著某一方。比喻做事要考虑周密,面面俱到,不可把某部分废弃不管。
成语出处:三国志蜀志魏延传:“不忍有所偏废。”
自惟至熟
成语解释:惟:思、想。
自己考虑得已非常成熟。成语出处:三国・魏・嵇康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:“朝廷有法,自惟至熟,有必不堪者七,甚不可者二。”
置诸度外
成语解释:置:放;度:打算。
放在考虑之外。指不放在心上。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南冠草》第一幕:“我考虑得很纯熟。我是早把生死置诸度外的。”
越畔之思
成语解释:畔:田地的界限。
考虑问题不越界限。指严守自己的职责,不侵扰他人的权限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襄公二十五年》:行无越思,如农之有畔。
远近兼顾
成语解释:远处近处都照顾到。也指长远的和眼前的都要考虑。
远图长虑
成语解释:图:谋划。
长远的谋划知考虑。成语出处:汉・蔡邕《汉交祉都尉胡府君夫人黄氏神诰》:“心耽其荣,体安其玄,远图长虑,用遗旧居。”
愚者千虑
成语解释: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,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。
成语出处:《晏子春秋・内篇杂下》:圣人千虑,必有一失;愚者千虑,必有一得。
忧公无私
成语解释:忧:愁苦,忧虑。
忧虑国家公事,不考虑个人私事。成语出处:三国・魏・桓范《世要论・臣不易》:“陈之于主,行之于身,志于忠上济事,忧公无私。”
行则思义
成语解释:行:行动;义:公正。
行动时要考虑是否合乎正义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昭公三十一年》:“君子动则思礼,行则思义,不为利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