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辄得咎的意思解释
动辄得咎出处
唐・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公不见信于人,私不见助于友,跋前踬后,动辄得咎。”
动辄得咎用法
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指做事往往获罪。
动辄得咎例子
小厮因动辄得咎,只得说道:“请问主人:前引也不好,后随也不好,并行也不好,究竟怎样才好呢?”(清・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七十八回)
动辄得咎正音
“辄”,读作“zhé”,不能读作“chē”。
动辄得咎辨形
“辄”,不能写作“辙”。
动辄得咎故事
唐朝时期,韩愈学识渊博,被任命监察御史,因反对宦官利用“宫市”敲诈百姓,触怒了唐德宗被贬,后在唐宪宗时调回京城任吏部员外郎,他又因华州刺史之事被贬为国子监博士,他作《进学解》感慨自己:“跋前踬后,动辄得咎。”
动辄得咎详细解释
动辄得咎释义
辄,总是。咎,罪过。“动辄得咎”指一有举动就会遭受责罚。形容人处境困难,极易受到责难。语出唐・韩愈〈进学解〉。
动辄得咎典源
唐・韩愈〈进学解〉(据《全唐文・卷五五八・韩愈》引)
少始知学,勇于敢为。长通于方,左右具宜。先生之于为人,可谓成矣。然而公不见信于人,私不见助于友。[1],动辄得咎。暂为御史,遂窜南夷;三年博士,冗不见治。命与仇谋,取败几时;冬暖而儿号寒,年丰而妻啼饥;头童齿豁,竟死何裨。不知虑此,而反教人为?
注解
[1]跋前踬后:比喻陷入困境,进退两难。见“跋前踬后”。
动辄得咎典故
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人,他精通六经百家,崇尚儒学,排斥佛老,文章自成一家,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。登进士第后,曾任国子博士、监察御史等职,却因直言敢谏,屡次犯怒被贬,久久不得升迁。韩愈自认才高,不应受此待遇,因此作〈进学解〉一文以抒己愤。该文采问答方式,以国子先生喻己,假托学生之言,抒发自己才高却不受重用的不满,却说自己不过是一介庸才,符合目前的低位闲差,用以自我解嘲。文中的“跋前踬后,动辄得咎”就是学生描述国子先生(韩愈)在官场上的处境艰难,一有举动就会遭受责罚,进退两难,而屡遭贬谪。后来“动辄得咎”就被用来形容人处境困难,极易受到责难。
动辄得咎书证
- 01.唐・韩愈〈进学解〉:“然而公不见信于人,私不见助于友。跋前踬后,动辄得咎。”(源)
- 02.宋・俞文豹《吹剑录外集》:“今伊川、晦庵二先生,言为世法,行为世师,道非不弘,学非不粹,而动辄得咎,何也?”
- 03.清・沈起凤《谐铎・卷四・财戒》:“寒乞儿,汝一介穷骨,妄觊妻妾之奉,宫室之美,以至钻穿钱孔,动辄得咎,孽由自作,不可活矣。”」
- 04.《镜花缘》第七八回:“小厮因动辄得咎,只得说道:『请问主人:前引也不好,后随也不好,并行也不好,究竟怎样才好呢?』富翁满面怒色道:『我实对你说罢,你把菜钱还我就好了。』”
- 05.《清史稿・卷四二二・列传・徐继畬》:“尝见各直省州县有莅任不及一年,而罚俸至数年十数年者,左牵右掣,动辄得咎。”
动辄得咎用法
语义形容人处境困难,极易受到责难。
类别用在“处境艰难”的表述上。
例句
①公司的主管专制暴躁,常使部属有动辄得咎的感觉。
②如果你对人的态度客气一点,就不会经常动辄得咎了。
③在专制政府的统治下,人民动辄得咎,毫无自由可言。
④她不堪动辄得咎的婚姻生活,决定离婚以解脱长年的痛苦。
⑤这件事情造成的影响很广泛,动辄得咎,我们要小心处理。
⑥他在原单位人际关系没处理好,动辄得咎,于是提出调职的要求。
⑦小明的父母感情不和,常拿小孩当出气筒,因此他经常活在动辄得咎的恐惧中。
动辄得咎辨识
形音辄,音zhé。每、总是。不可写作“辙”。
动辄得咎翻译
- 英语 be frequently taken to task(be blamed for every move)
“动辄得咎”的单字解释
- 【动】dòng动(動)dòng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,与“静”相对:变动。波动。浮动。振动(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,不断作往复运动。亦称“振荡”)。震动(a.颤动或使颤动,如“门窗动动了一下”…
- 【辄】zhé辄(輒)zhé总是,就:动辄得咎。浅尝辄止。古代车箱两旁的板上向外翻出的部分,像耳下垂那样。仗恃胡作非为:“甘受专辄之罪”。笔画数:11;部首:车;笔顺编号:15211221115
- 【得】dé得dé获取,接受:得到。得失。得益。得空(k恘g)。得便。得力。得济。心得。适合:得劲。得当(d刵g)。得法。得体。满意:得意。扬扬自得。完成,实现:饭得了。得逞。得志(多指满足名…
- 【咎】jiù咎jiù过失,罪过:咎戾。负咎。以彰其咎。怪罪,处分:既往不咎。咎由自取(遭受责备、惩处或祸害是自己造成的)。灾祸:休咎(吉凶)。怨仇:与臣有咎。笔画数:8;部首:口;笔顺编号:3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