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介不取
更新:2025-10-31 07:34
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万章上》:“一介不以与人,一介不以取诸人。”
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褒义。
丈夫心地光明,一介不取。(明・东鲁古狂生《醉醒石》第十一回)
一枝小草也不随便拿别人的。语本《孟子・万章上》。后用“一介不取”形容人的操守非常清廉。
万章问曰:“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,有诸?”孟子曰:“否。不然。伊尹耕于有莘之野,而乐尧舜之道焉。非其义也,非其道也,禄之以天下,弗顾也。系马千驷,弗视也。非其义也,非其道也,一[1]不以与人,一介不以取诸人。……”
[1]介:野草,通“丯”(音jiè)。比喻极微贱的东西。
有一次万章问孟子:“我听说伊尹曾经以宰割烹调的手艺来要求汤任用他,有这回事吗?”孟子说:“没有。不是这样的。伊尹在莘国的郊野耕种,并且喜爱尧舜的道理。如果不合尧舜的义理,不合尧舜的正道,就是把天下当俸禄送给他,他也会弃之不顾。纵使拴住四千匹马放在面前,他也不会看一眼。只要是不合道义,即使一支小草,他也不会拿给别人或拿别人的。”后来“一介不取”这句成语,就从原文中的“一介不以取诸人”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人的操守非常清廉。
语义形容人的操守非常清廉。
类别用在“廉洁无贪”的表述上。
①我终身为官,非我应有,一介不取。
②他是个一介不取的清官,深受民众的爱戴。
③人穷志不穷,对于非分之财,我一介不取。
④他除了应得的东西,一介不取,是个清廉的君子。
⑤他是个一介不取的人,把钱交给他保管,绝无问题。